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末佣兵为王 > 第234章 批量生产火力支援车

第234章 批量生产火力支援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马如龙离开贞丽学院,来到了坦克改装工坊。

    在坦克改装工坊里,马如龙看到了大量的连发气动步枪,被装在了坦克车上。

    为了简化设备要求,保持高频率射击。

    工匠们在征求马如龙的同意后,还是对子弹形状进行了改变。

    也就是将流线型,退一步做成了圆球形状。

    流线型的好处是,风阻小,子弹在膛线的加持下,射击的距离更远,精度更高。

    缺点吗,当然是装配费事了,

    需要将子弹压入弹夹中,再由气动步枪射击出去,打完一个弹夹,就必须更换。

    一个弹夹也就几十颗子弹,战场上明显不够用。

    那可以用弹链啊,这东西缺点就是容易卡到,

    尤其是在运动颠簸中的战车上,更是容易发生卡壳。

    改用球型子弹,最大的好处就是直接利用重力就好了。

    如同石球发射器一般,每次倒进去300枚石球,然后在下边不停扣动扳机就好了。

    而这次的退步设计,完全是考虑到高强度的使用环境。

    杀伤目标的距离也缩减成了80米以内。

    主要是满足坦克上,高机动过程中,对附近目标的高频率射击。

    直径13毫米的铅丸,一辆坦克标配为60000枚。

    战场上,通过坦克动力带动双压缩充气机,给30升的钢瓶充气。

    确保四挺连射气步枪,能够不间断的射击。

    而子弹也是通过塑料导管自动滚入枪膛。

    气动步枪是固定在坦克特定位置上的,只可以左右转动和上下微调。

    这样火力支援车,一进入战场可以持续射击60000枚子弹。

    然后才需要,进行补充弹药。

    可以说这辆坦克的枪械设计,是明显退步的。

    如果使用流线型子弹,运用弹夹,通过高达250兆帕的气压发射,150米内直接打穿铁甲。

    而现在退步成为球型子弹,同样的气压下,子弹初速度受风阻影响很大。

    有效射击距离退到了百米附近,而且还改成了滑膛模式。

    但是马如龙还是义无反顾的推翻了自己的设计,同意采用工匠的方案。

    就是因为,工匠们的方案大大优化减少了坦克上的部件,更是降低了后勤的压力。

    试想一下,专门一批人坐在那里给弹夹压子弹头,

    这还不是后世那种,带有子弹后壳的子弹。

    这是利用高压气体作为动力,没有弹壳的子弹头的长度就很短了,压入弹夹自然也就更费劲了。

    对于本就人数不多的后勤保障部队,压子弹绝对是个大活,同时也是个累活。

    而工匠的策略还是把气动步枪变成了,高速铅弹发射器了。

    原理雷同于石球发射器,只是前者用弹簧,后者用高压气体。

    而马如龙同意的核心就是,战场上更看重实用性,冲锋的时候都是近距离射击。

    谁的射击频率高,谁占据优势。

    这就像近战时,拿着半自动步枪冲锋,碰到了冲锋枪一样。

    近战,火力决定一切,不是射击精度。

    马如龙的马家庄工坊,管理模式,一直强调的的就是。

    管理者参加劳动,大匠工参加管理;

    修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大匠以及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

    这些管理模式的核心保障是,雇佣终身制。

    这样大家都会觉得自己是工坊的一部分,都会积极参与工坊生产管理和优化当中去。

    马如龙的工坊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管理空心化,工坊干部脱离生产化。

    只有管理者、工匠、工程技术人员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不断地优化提高生产效率,

    不断的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马如龙也是身体力行的时常参与工坊的生产制造。

    看着经过大家协商讨论,再次将气动连发步枪,从有膛线,流线性子弹,

    退步成球型子弹,滑膛模式,马如龙嘴角微翘。

    并不是讽刺,而是赞赏,说明这些工匠确实是把武器制造当成自己的事情,设身处地的为战场考虑的结果。

    因为马如龙经常和大家强调的观点就是,武器发展只有两条路,

    一个是比远,另一个是比快。

    这是两个本质的大方向,其他都是辅助。

    所以,这些工匠们在走访了多个坦克射手后,最后一致认为,还是要以快为核心。

    做简化的快,不要复杂的快。

    因为马家庄的坦克出击都是,50步左右的近距离,追击射击。

    最后复杂的弹夹和容易卡壳的弹链,自然就被淘汰了。

    而且大匠们还结合古代战车,做出了简配版的火力支援车。

    就是前面一个单马拉车,后面的车不大,钢结构框架,外包钢甲,整车只能容纳一人坐。

    顶棚上是一个漏洞状顶棚,用于放置4000枚铅丸。

    车内一边放置着8马力内燃机带动一个200兆帕的打气机和一个10升的储气钢瓶,另一边是射手座位和固定在车尾的气动连发步枪。

    整车运用了轴承和减震弹簧,总体重量不到500斤,

    单马拉小车非常轻松,射手的连发气步枪有方向锁,开启后只能向后和左右射击,不能向前射击。

    这也是为了防止误伤前面拉车的马匹。

    马龙如对这种简化设计还是蛮欣赏的,毕竟现在坦克制造的数量,每个月也就1百辆。

    像这种简化版的火力支援车,每个月可以轻松,生产500辆。

    作为过渡性产品,马如龙还是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命令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也为马匹生产一批,正面和单侧面钢甲用于防护。

    毕竟马匹也是要直面面对,对手的火绳枪。

    马车没有驾车人,而是采用了少年骑士模式,

    让这些80多斤的少年,身披钢甲骑马拉车追击。

    马如龙很是满意于武器工坊的积极主动的设计,

    按照贡献,每个人发了10枚~100枚不等的银元后,才离开了武器工坊。

    之后马如龙陆续的看了十几个工坊,这些工坊大多是,从事马如龙制定的新东西制作。

    如电容,电阻小型化,陶瓷电路地板制作等等。

    这些看似没有用,目前也用不上的东西,

    马如龙可是投入了近万人,让他们学习自己给的资料,尝试着制作出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