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秦家
秦家人多事多,并没有人在意一个不受待见房头的女孩婚事,这主要原因还是陪嫁问题。
梁人成亲很在意女子的陪嫁,陪嫁多少标明这个女子在娘家受到的重视程度,女子的夫婿将来也会跟着受到来自岳家的同样待遇。
所谓的人抬人高嘛,谁不愿意自己被人捧着。
女子没有陪嫁或者陪嫁少的,不说自己会苦闷一生,婆家人也会踩她几脚,轻视她在娘家的不得力,没娘家人为她出头撑腰。
“陪嫁少肯定是和爹娘相处不来呗,要不然她爹娘咋会不给她陪嫁?”
“你自己的爹娘你都处不好,你还和谁能相处好!”一句话就判了女子一辈子,够她一辈子伤心的了。筆趣庫
国公夫人的娘没啥陪嫁,秦家没有分家,国公夫人的爹也没有私产,按秦家妯娌们的话,“五个妞儿也没有个儿,将来妞们一出门,有没有产业咋喽啊,不都是要靠侄子们养活嘛。”
妯娌们说说也就罢了,偏偏国公夫人的爹娘也是这样认为的,整天介唉声叹气,教导自家五个闺女:“恁都学的聪明点,和其他兄弟搞好关系,别整天就和那斗鸡似的,翅膀天天放不下来,见谁和谁斗。”
指着国公夫人,“尤其是你!你也不想想,你不和他们搞好关系,你将来嫁人了,不指望他们还指望谁给你出头撑腰?”
“在婆家受气了、跟恁女婿吵架了,哭着鼻子回来告状,没有恁伯恁叔家的兄弟们去恁婆家闹,恁婆家会乖乖的接你回去?”
这话让再要强的国公夫人都无法反驳,梁城就是这规矩,妇人的娘家为自家女儿打上婆家的门天经地义,连有司都不会管。秦家作为梁城土著,没少做这样的事,国公夫人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伤心的国公夫人有次悄悄的问她娘:“娘,我出嫁恁会给我多少陪嫁?”
按她料想的,公中给三百两,她爹娘再给她凑二百两,凑齐五百两没问题吧。
然她娘说:“我没有钱,公中给你多少你拿多少。”
国公夫人的心瞬间凉的疼,人也傻傻的呆住。她怎么也不会想到
她娘面不改色心不跳就说出来这样的话,明明她娘前几天才收起来放印子的四百两。
如若是爹娘真的没钱给她她也不想了,可她娘给她娘同母异父的兄弟五十两时连眼睛都不眨,他爹给他爹大兄家的小儿子二十两还说是零花钱。偏偏为啥到了她这,她出嫁爹娘都不愿意拿出来二百两,她可是她爹娘的亲闺女啊!
心灰意冷的国公夫人不再指望自家爹娘,直接给容国公传了信,“上门提亲吧,我不要彩礼!”
秦家家大业大,想娶秦家女肯定要先找媒人提亲。
容国公那时已经是武举人,按照他之前的设想是得了举人便入伍做个小官,像他的祖辈那样,管一些很实惠的事,然后安安稳稳的过一生。
然人算不如天算,进京一趟他遇到了秦家女,想娶秦家女光个举人是不行的,还得是个进士。且就算是个进士,也不会让秦家多高看他,因为秦家的文进士太多了,他一个武进士只是刚入了人家的眼而已。
为了娶到自己心仪的女子,容国公和秦家约定,下一届科考考上进士娶秦家女,考不上进士各自婚嫁互不耽误。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秦家当家人还是很有眼光的,没有一开始就对不符合自家要求的人拒之于千里之外,且还会主动资助此人,结个善缘,以达到不随意贱嫁自家女儿的目的。
国公夫人就这样和容国公定下了亲事。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那年西北地区以及梁城周边发生了蝗灾。蝗虫过后寸草不留,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
朝廷决定从南边调大量的粮食支援北部受灾地区,无奈守护运送粮食的武官不够,朝廷便决定临时开恩科甄选武将。
时间短任务急,跨过省试直接殿试,那年恩科参加的人数也算是历年之最少。
容国公运气好,人恰在梁城住在秦家提供的处所,比那些得到消息来不及到梁城参加殿试考的武举人幸运,轻轻松松地拿了个武状元。
武进士秦家不会高看,武状元秦家还是识货的。动用一切能动用的人脉,帮助容国公在赈灾中谋了
一个好职位,使容国公在那次赈灾中立功受奖,官位一下子跨了好几级。也正因此,秦家对容国公以恩人自居。
秦家是世家,做事当然不会和暴发户一样的嘴脸,他们当着容国公的面不会表现出来什么,对着自己人的国公夫人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说那些祖母大娘婶婶姑姑们,就说国公夫人的爹娘,见了国公夫人天天唠叨的就是:“你可别忘本啊,要不是家里恁大爷大伯叔叔们帮他,咋会有他轻轻松松升了这么高的官。”
“人要知道感恩,要知道谁对你好,别不知道好歹,一颗心只知道吃里扒外。光记住人家对不起你的,不看人家是咋帮您的。”
按理说国公夫人爹娘说的没错,问题是他们说的是建立在什么前提条件下的,不能什么都不管单摘出来理解。
早已对父母心寒的国公夫人并不心动,只想着她终于可以嫁人了;终于可以离开秦家了。
容国公风风光光迎娶了国公夫人,不管是婚礼还是陪嫁都要比国公夫人之前认为的强的太多。
陪嫁除了公中的惯例三百两,还有祖父祖母大伯大娘叔叔婶婶姑姑姑父,甚至外祖外祖母舅舅姨姨们的随礼,不能说十里红妆,也是凑了个吉数六十台。且二人婚后还是住进了秦家提供的一进院子,没有入住官驿提供的官员宿舍。
秦家给予容国公这么大的帮助,容国公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对岳家也是从内心发出感激。但是,感激归感激,接下来的去留,他和秦家发生了分歧。
朝廷从南方急调大量粮食当年没反应,转年开春以后南方持续干旱,不到夏天发展到河道干枯,无水可引致使一季水稻都没有收上来,整个南方陷入饥荒之中,遍地饿殍。
此时朝廷已经无粮可调,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局势紧张。
容国公认为这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想去南地继续累积军功。秦家人的认识则相反,想的是军中有了自己人,要女婿留下守京城四平八稳,回报秦家的付出。
这样的两种相左想法,想没有矛盾发生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