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抚恤烈士
上一次杨祯看到的尸体没有那么多,而且,当时的情况也没有留给他太多感慨的时间。
今天不一样了,他有太多时间去感慨。
“从事,已经点验完阵亡人数了,一共是一千三百二十七人。”已经有军校来找杨祯汇报数据了。
这一千三百二十七现在只能是一个冰冷的数据。
现在杨祯有点能够理解什么叫慈不掌兵了。
他以前的理解是,如果自己麾下的士兵违犯了军规,当将领的不能仁慈,不能姑息,一定要将违犯军规的士兵杀了,以儆效尤。
在杨祯的理解中,因为军规杀掉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士兵,那确实是有些困难。
但是杨祯看着簿子上的一个个人名,又看着眼前一具具尸体。
他明白了,杀掉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违规士兵其实也不算是个事。说破天,也是违犯军规了,于理于法杀个人还是很科学的。
但是,如果像今天这样,把钱弘毅送上去死,他能不能做到呢?
他抗拒这种假设,但是他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假设。
杨祯对这样的感受其实并不陌生。他在最初在医院实习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死人还好,不会说话,不能够输出情绪。
面对活人那就是灾难了。
活着的人总是要承受更多的,像阵亡士兵的家属,像杨祯,虽然杨祯好像什么都没做。
全副武装的萧宝臣也出城了,后面还跟着着很多人。
杨祯心里说了句侥幸,自己还在愁如何去慰问阵亡烈士的家属。
他只能站在萧宝臣的身后,慢慢体会,这种场景,他在未来一定还要经历很多次。
城上城下都点燃了火把,直接照亮了整个天空,像白天一样。
站在萧宝臣身后的法领馆一个手势,杨祯就听到了震天响的鼓声,悲壮肃穆。
三通鼓过,就有人萧宝臣端上一碗酒。当然,杨祯也有。
萧宝臣没有说话,将碗举过头顶,然后轻轻地将酒倒在地上。
他大声背诵了诗经中的《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萧宝臣在被最后两句的时候,眼中的泪花已经止不住的往外流了。
杨祯看不到萧宝臣的的正脸,但是他能从萧宝臣略微颤抖的身形上揣测出萧宝臣此时此刻的状态。
杨祯这还是第一次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的出处,他原本以为这句话是形容男女之情的,没想到是在形容战友情。
不过想想也对,不管是战友还是爱人,感情的基础都是在朝夕相处四个字上。
战友们相处的时间怕是远远多于和爱人相处的时间,所以,战友们之间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
当然了,战友情和爱情是两种不同的感情,但是此时此刻,没有爱情。
杨祯有些迷惑了,他不能确定身前的萧宝臣是真的感情流露还是演技爆发。
杨祯突然觉得萧宝臣是一个非常割裂的人,割裂到不像一个真实的人。
他在教导自己的时候,那样的冷血。那种状态下,他麾下的士兵根本就不是活生生的人,而只是像那一千三百二十七那样冰冷的数字。他根本就不在乎他们的生或死,他只在乎他们是不能是达成自己给他们设定目的。
但是现在萧宝臣不再是刚才那个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棋手,现在的萧宝臣是一个真正的老人了,垂垂老矣的老头子。
萧宝臣并不想赢藏自己的脆弱,他在展现自己的脆弱给大家看。
杨祯有点不太明白萧宝臣的套路了,同一个人怎么会有前后两个面孔呢?
其实萧宝臣的前后的两个面孔都是真实的,只不过这两个时段萧宝臣扮演的角色不一样。
萧宝臣在前面的那个时刻,他是一个统帅,无情的统帅。他需要做的就是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再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面需要绝对的客观,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
而后面的那个时刻,他不再是一个统帅,他是这些烈士的战友。他需要缅怀自己已经死去的战友。这个时候不需要理智,只有感情。
他当时的冷血是真的,他现在流露的感情也不是假的。
人原本就是非常复杂的动物。
对于杨祯来说,他没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控制到这种程度。
所以他只能认为萧宝臣在表演,他认为萧宝臣的演技可以吊锤唐尧文。
其实,杨祯的想法也没有什么错。
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表演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人信服。
现在杨祯内心的悲伤不需要表演,他能够揣测一二。
他在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在揣测失去自己的大哥会是怎么样一种状态。
今天这场战斗,不论是对钱弘毅,还是杨祯,都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