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清徐县的圣人
桃李巷子,最深处有一座幽静的院落。
这座院落是间学塾,教书的先生是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家。
虽然他年迈身体也不是很好,经常佝偻着身子,而且还瘸着一条腿,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威望。
因为老先生从大清朝时,就开课授业,大半辈子的光阴,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城中只要是读过书的人,基本都是他的学子。
在这间破败的学塾内,他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大部分父子两代人,皆受过他的启蒙。所以,这使得他的威望在整个县城中很高,任谁见了他都尊称一声老夫子。
民国以后,国家开始注重教育,兴起了许多民办学校,学科也变的多样化起来,不再只是注重他毕生所学的四书五经、繁文缛节,所以他这所学塾,就变成了小学,学童们的启蒙之地,只教学童识文断字。
但这并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依然受世人尊崇,是位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老夫子。
老先生姓邬名熹,与历史一位大儒同名。虽说一辈子与这些繁文缛节打交道,但是他跟别的老夫子不一样,授课不古板,也不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年轻人还要强。
当南方轰轰烈烈的闹革命的时候,别人都说这是在造反,只有他认为这是救国之道。也是受他的影响,很多青年学子南下投身到了革命的队伍之中。
后来清廷覆灭革命成功,很多人将他视为县城中的圣人,对其更是尊崇。但是,唯有一个人从不买他的账,说他是理想主义者,只会夸夸其谈,教唆他人干大逆不道的事情。
这个人就是当今清徐县的首富李老爷,李老爷之所以对他有着如此大的成见,要从老七李如意说起,因为李老爷一直认为李如意之所以离经叛道,最后闹到父女之间恩断义绝,离家出走,全都是受老夫子的蛊惑,二人之间的芥蒂很深。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他不认为这就是成功。因为他深知人的欲望是得不到控制的,越是站在高位的人,欲望与野心越是膨胀。
他之所以能够挺着腰板批判老夫子的不是,正是因为北洋政府建立没几年,袁世凯想称帝,张勋又搞出一个复辟,最后搞得国家再次分崩离析。
如今军阀混战,虽说现在更朝换代,但活的跟以前也没什么区别,甚至比以前还乱,以前只有一个皇帝,现在是不知出了多少个皇帝。
当然他口中的皇帝指的是那些军阀。
李老爷是从商人的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而老夫子的从高层次的思想的角度出发,他认为的是眼前的乱象只是暂时的,革命的成功在于民众思想的觉醒,而不是眼下的乱局。
总之二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争执不出一个结果。虽然眼巴前看是李老爷好像占优势,但是在他的子女中却出了一个革命人士,所以他也算不上赢。
后来便上演了一出好笑的事情,李元宝因为听到老夫子上课时拿他做了一个比喻,他便怒气冲冲的带着人冲进学塾打断了老夫子的一条腿,也是从那之后,李元宝变成了一个百姓口中彻头彻尾的烂人。
人们都认为李元宝之所以这样干,是李老爷授意的,所以李老爷的名声也不是很好。
至于事情的真相,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一天,老夫子正在教学童读书。
眼见就要到了放学的时候,突然巷子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没过一会,一群青年学子与本县几位有名望的先生闯了进来,这些人都曾是老夫子的学子。
老夫子皱了皱眉,不悦的说道:“你们扰乱了我的课堂!”
那几人急忙道歉,说道:“夫子!县城出大事了。警察署的上百名警员全都哗变了!”
老夫子让学童们自己读书,带着这些人出门来到巷子里。问道:“怎么回事?”
那几人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向老夫子学了一遍,老夫子听完整个事情的经过后,感慨的说道:“老李家这是又出来一位为民请愿的先驱者!”
几人都知道他与李家有过节,如今看老夫子似乎并未因有过节,而说李家的不是。不禁心中松了一口气,缓缓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原来这些人也是支持李元宝搞民主、治理县城的乱象的,听到旧警员哗变,便想着带人去声援与帮助李元宝。
只是他们这些人没有什么威望,空有一腔热血,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们一起去警察署支援李元宝。
所以他们便想到了老夫子,希望老夫子通过自己德高望重的身份去号召百姓,一起去为李元宝撑腰。
老夫子听到他们的来意后,没有丝毫犹豫,便应了下来。他让其中一人,帮忙照看学塾内的学童,而后随着大伙向街上走去。
几人见他这番表现,不禁肃然起敬。
一人看着他那一瘸一拐的腿说道:“夫子!您真乃圣人。李元宝打断了您的腿,如今您还肯帮他,学生与你比起来,真是惭愧!”
老夫子一边走一边说道:“我这不是帮他,我是帮县城的百姓。他这是在做好事,我自然要支持。如今他能与他姐一样幡然醒悟,乃是我清徐县的幸事!莫说打断我一条腿,就是打断我两条腿,老头子我也心甘情愿。”
几人无话可说,唯有对老夫子的敬仰与爱戴。
他们一行人来到街上,此时街上也出来很多看热闹的百姓。
百姓们见到老夫子带走一群青年学子,迈着激扬慷慨的步伐气势汹汹的走在大街上。
纷纷问道老夫子这是要去哪?
老夫子没有刻意的拉拢他人与自己一同起事,只是大喊道:“清徐县好不容易出了一位,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老头子我,今日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挺他。”
百姓闻言交头接耳了起来,不知是谁先说了一声:“老夫子!我随你一起去。”
随着他的一声呐喊,很多百姓站了出来,加入到了老夫子的队伍当中。
就这样他们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很快变成是百十号人,而且队伍还在持续不断的在壮大,每过一处有人的地方,便有人加入了进来。
虽然百姓们都怕事,但是人一旦多起来,有些人便不再是自己。
就这样气焰高涨的声援队伍像一条长龙一般,从桃李巷不断的向警察署延伸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