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言官的威力
翌日,早朝。
百官行完君臣之礼,分班站好。
站班太监照常唱道:“百官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许青清了清嗓子,“臣有本奏。”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奏折递给太监。
朱元璋象征性地看了一眼,便合上奏折,“长青王欲开海引进海外高产作物,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见群臣都是一脸惊诧,朱元璋便让太监将奏折内容读给他们听。
待听到许青要出海南洋,且规模如此之大后,绝大数官员骇然变色。
“皇上,臣以为,长青王此举有失妥当。”
说话的是新晋状元——曹亮,时任礼部尚书。
“哦?有何不妥啊?”朱元璋问。
许青也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人,想听听他的独到见解。
曹亮见群臣目光都在自己身上,咽了咽唾沫,开口道:“其一,我大明地大物博,包罗万象,根本无需番邦小夷之物,其二,这么多人出海,万一他们在海上自立怎么办?”
蓝玉心直口快:“放屁,神机营里都是信得过的兄弟,他们对皇上忠心耿耿……”
“啪!”
常遇春赏他一个响亮大嘴巴子,将他拉进人群,低声斥道,“谈论文治,你一个武将先锋插得什么嘴,想给青弟出头也没你这样的,把嘴闭上。”
蓝玉委屈的闭了嘴。
见此情况,曹亮胆气儿一壮,继续道,“皇上,一旦尾大不掉,那俨然是海上一国,不可不防啊!”
“臣附议。”
户部尚书张昶开口:“如今国家刚建立,处处用钱,仅是出海一趟,就花费国库的一半储蓄,太儿戏了,
且不说那些小国有无比大明还好的农作物,即便真有,那些作物也未必适应我们这边气候。”
“臣也附议。”
兵部尚书王宣也开口了,“臣以为,此举劳民伤财,有这钱不如多造些火炮、兵器、甲胄,提高大明军力来得实在。”
王宣语毕,六科给事中也站了出来。
相较于王宣、曹亮、张昶,他们言辞更加犀利。
上来就是弹劾,弹劾的内容也五花八门。
有说他是为了搏名,而大肆挥霍大明财力;有说他狼子野心,欲做海上的皇帝;还有说他恋权不放,身居王爵仍牢牢把持兵权。
最后连朱元璋也被拉下水,说他封异姓为王,不利于江山稳固,祸患无穷。
这些言官本就是职业喷子,说话不用负责,许青是有口莫辩。
虽然这些言官没有证据就乱说,但也没说他会立即造反,只是说有可能,所以想逮着他们罚俸也不成。
御史台见对头言语如此犀利,也不甘落后,立刻站出来引经据典的剖析许青的‘罪行’。
朝会成了批斗大会,言官把许青骂的个狗血喷头。
捎带脚的,连朱元璋也被一通指责,不过语气尚还温和。
朱元璋都惊呆了,他设置言官本是让他们风闻奏事,威慑百官的,怎么也没想到会自食恶果。
但他偏偏还不能治这些人的罪,不然就是自毁江山了。
好嘛,你让人家不畏强权,可以随意弹劾,现在人家弹劾了,因为说了你两句,你就治人家的嘴,以后谁还敢言?
言官不敢言,那还有什么用。
朱元璋心里气得不行,但也不好发作。
至于许青,都快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了。
许青觉得很冤,不就是奏请皇上引进优良农作物吗?怎么搞得像是国将不国了一般,至于吗?
眼看事情越演越烈,朱元璋无奈下令退朝。
待回到中殿,又将许青叫了回来。
许青都被骂蔫儿了,他总算是明白‘众口铄金,人言可畏’的意思了,这些人骂人不带脏字儿,但言语之犀利,简直比刀子还狠。
就朝堂那一幕,若不是他是开国功臣,加上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换一个帝王,就算不将他下大狱,也得对他提防起来。
“皇上,现在咋办?”
朱元璋也很头疼,想了想,道:“你回去继续筹备,海是一定要出的,百官的事交给咱。”
“好!”
见他没被百官影响,许青松了口气,顿了顿,又道:“皇上,言官有一点说的很对,历朝都没有王爷掌兵权的先例,不若……”
“你怕什么?”朱元璋摆了摆手,认真道,“咱对你百分百信任,赶紧去筹备出海的事情吧!”
许青苦笑点头:“是!臣告退。”
朱元璋望着许青离去的背影,嘴角浮现一丝笑意,过了片刻,笑容逐渐发苦。
“他娘的,咱这个皇帝说话都不管用。”朱元璋扫了眼站班太监,“去,将李善长叫来。”
“奴婢遵旨。”
小太监连忙一溜烟儿地去了。
一炷香后,李善长匆匆赶来。
“微臣……”
“免了。”朱元璋打断道,“善长,咱想出海,在百官不同意的情况下,如何执行?”
李善长是坚决站在朱元璋这条线上的,毕竟头上还有个空悬左丞相,他希望永远空悬,或者自己升任左丞相。
加上前段时间考榜风波,是许青帮他解了围。
闻言,立即出谋划策起来。
“历代帝王的国策圣旨都是要经过中书省,然后经过礼部颁发,只有经过这两个部门,才叫诏书。”
李善长表明立场,“臣也赞同出海,吸取诸国优点,让我大明更加强大,现在最大的阻力是礼部、户部。”
“特别是户部,张昶那厮抠门儿的紧,每次找他要钱,跟割他的肉似的。”
朱元璋挠了挠头,从内心深处,他很赞赏张昶的行事风格,若户部尚书是个大手大脚的人,他还不放心呢。
但事情轮到自己头上,他难受了。
这张昶执拗的紧,让他一下掏出100万两银子,着实困难。
另外礼部尚书是他钦点的状元,朱元璋对这位才华横溢,且不畏皇权的勇气书生,也观感极佳。
他想出海,但也不想为了出海将这二人贬下马。
平心而论,他宁愿手下官员个个都是直臣,也不愿百官都是只会拍他马屁的弄臣。
李善长见他纠结,眼珠转了转,奏道,“虽说国家大事需慎之又慎,但凡事总有例外,出海刻不容缓,然,百官却不能理解皇上的良苦用心。”
顿了顿,他继续道,“皇上贵为天子,又何须非得让他们同意?”
“嗯……说的对。”朱元璋豁然开朗,“咱下的旨意,百官执行也得执行,不执行也得执行。”
他沉思片刻,道:“这种旨意,就叫——中旨!”
“皇上圣明。”李善长合时宜的拍了记马屁。
朱元璋笑了笑,朝起居官道,“记上,后世之君,不可滥用中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