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密谈
“孝恭,刚才是你欺负朕的小友吗?”李渊转头盯着李孝恭说道。
“太上皇容禀。”李孝恭当然知道李渊是在开玩笑,也笑着站起来说道“侄儿哪敢欺负小玥姑娘啊!侄儿是看小玥姑娘聪明伶俐,长得又这么漂亮,而且性格豪爽,实乃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呀!所以侄儿有意……!”
“停停停,老爷子你听听,这都说的是些什么,我可还叫他叔叔呢!”李秋玥连忙打断李孝恭的话,生怕李孝恭说出什么不好的话,万一李渊一口答应下来,这可就成了金口玉言了。
李渊拍了拍李秋玥的手继续问道“孝恭,你到底想说什么?”
“侄儿只想说,侄儿决定不再做小玥姑娘的叔叔了,侄儿愿与小玥姑娘结义为兄妹。太上皇以为如何呀?”
“啊!兄妹呀!吓死我了!”李秋玥一听,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用手捂着胸口长出了一口气。
“狗蛋,你以为是什么呀?”孔颖达笑着问向李秋玥。
“我还以为……!”李秋玥突然一下反应了过来,难道这就是孔颖达说的好处吗?自己如果跟李孝恭结义,还真的就跟李世民是一辈人了,这老头真的有这么大本事!
“哈哈!”孔颖达以手捻着胡须,不住的点头“老臣看来,这确实是一桩美事。”
“哦!老夫子也觉得可行?”对于孔颖达的反应,李渊一时摸不着头脑。
“可!”
“小猴子,你的意思呢?与皇家结义,可是要进皇家宗谱的哟!”李渊与李世民对视了一眼,见李世民神色自然,知道这一定是得到李世民允许的事情。
“我的意思……!”李秋玥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与李孝恭结义确实能缓解自己辈分的尴尬,就算李琪再娶八百个媳妇,也不会有人拿辈分问题来取笑自己。可这怎么看着都像是孔老夫子挖的坑呢!怎么会这么寸呢!老夫子刚跟自己打了赌,李孝恭就提出要结义呢!李秋玥不免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父亲,李琪只是面含微笑的点了点头。
李琪也知道,不管李孝恭是出于什么目的,其实只要他一说出来,自己父女就只有答应的份。虽然父女二人来自后世,但既然身处大唐,就必须按照大唐的规矩办事。皇家既然已经表达了好意,不接着是不可能的,除非立马远走高飞,不在大唐生活了。
“王爷的好意我当然要接着,只是我很奇怪,王爷怎么会生出这个心思的?”李秋玥对这事也确实没想通,难道真的是因为孔颖达吗?
“哦!小玥姑娘是觉得本王刚才夸得还不够好,那本王就接着再夸夸。”
“算了,王爷,你这搞得我怪不好意思的。”见李孝恭不愿说出实情,李秋玥也不好追问。
“好!那以后可就不能再叫王爷了,要叫王兄。”
“好了!这事就这么定了,等道宗选个日子,就把这仪式给办了。”李世民接过话,将事情敲定。毕竟这已经是皇家的事了,还只能由掌管宗祠的李道宗来主持才行。
“臣等恭喜王爷,恭喜小玥姑娘。”其实大臣们早就知道这个事情,只是现在还瞒着李秋玥一人。
李世民看着李琪说道“朕今日前来,是想向先生请教一些事情,不知可否赐教一二?”
李琪起身微微一笑,伸手一引“太上皇请!陛下请!”
李渊和李世民相视一眼,眼中都不由得露出了惊讶之色。看来自己来李家庄的目的,没有瞒过眼前这位先生,看来这位先生还真的有卜算之能。
几人在胡珍的引领下,来到了一间偏房。李琪请二位皇帝进到屋里,对胡珍说道“你在这门口守一下,屋里的谈话不能让外人听见。辛苦你了。”
“老爷放心。”胡珍只是言简意赅的回答了一句,能够与太上皇和皇帝单独谈的事情肯定不是一般的事情,胡珍还是知道利害的。
三人在屋内坐定后,李琪看了看二人“陛下找在下是什么意思,在下应该猜的不错。而太上皇的苦恼,在下也略知一二。李某先试着猜猜,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二位见谅。”
李渊和李世民更是好奇了,这位先生现在说话的口气,可一点不像是平时的样子。完全是以平等的身份、口气在与自己交流。二人都是带着目的的,所以没有插嘴,只是认真的听着。
“先说说太上皇吧!太上皇的下位其实是心有不甘的。”
“你……!”李世民一下就听不下去了,只是皇家的事,岂能让一介平民在这里乱嚼舌头。
“老二!让先生说!”李渊倒是想开了,反正事情都这样了。又不是别人不知道,只是没人敢说而已。
“说句实话,太上皇也是有雄才大略的,只是败在了家庭上,太上皇在两个儿子之间的摇摆,是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诱因。”
“放肆!”李世民怒了,这件事是皇家永远的痛,父子反目,兄弟相残,谁会愿意拿到明面上来说呀!这件事也是氏族不断攻击李世民的借口,躲都还来不及呢!没想到被李琪就这么大鸣大放的说了出来。
李渊反而比李世民冷静的多,对着李世民摆了摆手说道“老二,别激动!这件事也是一直压在你我父子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说出来也好,你能堵住先生的嘴,难道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吗?朕也想听听民间对朕的评价,让先生说吧!”
“父皇……!”
“听着吧!恐怕不会再有人敢在你我父子面前提起这个话题了。”
“嗨!”李世民叹了一口气,重重的坐在椅子上。虽然很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但当着父皇的面,也不好太忤逆了父皇的意思。
李琪见父子二人都安定了下来,没有因为面对两个皇帝而退缩“其实,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陛下和前太子兄弟二人配合还算默契,前太子虽然战功不如陛下,但其在后方稳定军心,操练兵马,筹措粮草,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直到大唐建立。前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陛下,于是心有忌惮,就和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陛下。并听从魏征的引导,企图收服被陛下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太上皇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其实,太上皇在此事的处理上就向外释放了一个不好的信号,那就是让别人以为太上皇已经在猜忌陛下了。”
“兄弟俩一起打下的江山,为什么又会反目成仇呢?这里面恐怕太上皇的原因会多一些。”说到这里,李琪看了看李渊,见李渊只是低着头,仿佛被李琪的话带回到两人那个时期。而李世民却双目圆睁,怒视着李琪。
李琪莞尔一笑,继续说道“义宁二年,太上皇建立大唐,立长子建成为太子。可又承诺陛下,带天下评定后会改立陛下为太子。因为太上皇的这句话,陛下干劲十足,接连平定了多路诸侯,为了大唐那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呀!甚至于,对于前太子对自己的排挤和陷害都处处忍让。”
李世民听到这里,脸色缓和了很多,拳头也放开了。仿佛是遇到了知音一般,紧紧的盯着李琪。
“而前太子的心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联合齐王不断的对陛下施压。甚至联合后宫嫔妃在太上皇耳边进言。”
李渊赫然抬起头“宫中之事,你如何知晓?”
“太上皇不必怀疑李某,李某还没那么大的能力。其实这些事,朝中没有人不知道,只是他们不敢说罢了。”李琪说的确实没错,这些事情可能只有当事人自己才会认为别人都是聋子瞎子。
“唉!”李渊长长叹了一口气,又低下了头。
“杨文干事件应该是个引子,而前太子下毒毒杀陛下才是一剂催化剂。使得兄弟相争的性质变了,从权力相争转化成了生死搏杀。为求自保,陛下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
听到这里李渊不禁抬头看向李世民,而李世民却没了与父皇对视的勇气,只能低下头一言不发。
“太上皇和陛下找李某一定不是只想听听李某恭维之词,所以李某才斗胆直言,还请太上皇和陛下不要见怪。”李琪也知道自己说得太过直接,不免会让二人心里不悦。不过,如果这些话他们都听不下去,那后面的话,就没法说了。
“以先生所言,朕难道就没有什么功绩可言了吗?”李渊索性也放开了,反正自己现在也不是皇帝了。
“呵呵,太上皇!前隋是您推翻的,大唐是您建立的,太上皇是需要李某再当面夸夸吗?”
“哈哈!先生说话倒也风趣,怪不得会教出小猴子这样的女儿!”李渊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李渊又看了李世民一眼,对李琪说道“那先生能否说说,民间对宣武门之事是怎么看的,对当今皇帝也是怎么评价的!”
李世民也抬起头,殷切的看着李琪。李世民是很在意自己的风评的,特别是民间对自己的评价。
“李某先给二位讲一个小笑话。”李琪没有正面回答,反而一笑说道“有一对民间老夫妻,一生操劳,靠着家里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老小。这一天,在劳作闲暇时夫妻俩说起了皇帝。妻子问道‘你说皇帝在皇宫里是怎么生活的,每天都吃些什么,都干些什么?’丈夫挠了挠头,眼看着皇宫的方向说道‘我想皇帝应该是每天都能吃到白面膜,而且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锄地用地应该都是金锄头吧!’”
“哈哈哈!”李渊和李世民一听,不由得哈哈大笑。
“先生的意思是……?”李世民回过味来。
“其实,民间对谁当皇帝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谁能让自己吃饱,谁能让自己有养活家人的能力。至于你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也关心不着。”
“可民间对朕的攻击甚猛,基本上都是拿那件事说话,这是为何呢?”李世民确实很关注民间的舆论方向,可是得到的回报,确实是很多对自己不利的言论都是死咬着玄武门一事。
“陛下说的其实不是民间言论,而是氏族言论。民间言论有一个特性,就是从众性非常强。而大唐的现状又是,文化和上升路径都掌握在氏族手中,朝廷政令无法下到基层。所以就导致了,在下层百姓中,人们听不到朝廷的声音,只能听到氏族的声音,那还不是氏族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吗?”
“没错,先生真是一针见血,这个问题小玥姑娘曾经也说过。小玥姑娘还给出了个退伍军人担任三公的主意,朕和大臣们也觉得非常好。不知先生可有好方法教朕?”李琪对玄武门的态度让李世民很受用,在李琪的嘴里,自己是一个受气的一方,而且还是被逼无奈才奋起反抗的。不免对李琪的态度也好了许多。
“小女的主意确实不错,不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小女从小就性格豪放,喜欢舞枪弄棒,向往的就是军武战阵。她的主意虽然直接,但只是武的方面,还缺少文的一面。”
李世民和李渊再次对视一眼,心里暗叹,看来真的应该早点与这位先生见面,果然有更好的见解。
“其实,氏族掌握的是什么,就是文化、舆论和民间风向。这些本就应该是朝廷所掌握的,为什么要交给他们呢?朝廷应该将这些收回,使得朝廷的声音可以下到基层,让每个大唐百姓都能听到,不再被别有用心之人误导。”
“先生此言确实没错,但对于乡村朝廷还是鞭长莫及呀!现在依赖乡绅代为管理也是无奈之举啊!”李世民叹了一口气,盯着李琪。他知道,既然这位先生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这事。
“草民建议朝廷成立新闻署,开办属于朝廷的报纸,就像朝廷现有的邸报的性质差不多,以刊载官方文件、官场动态和宫廷消息为主,再加载民间动态、趣闻杂谈,甚至是一些故事随笔,诗词歌赋等等。然后下发各州县,再分发至全国。”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