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 第492章明神宗

第492章明神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位大懒虫久居深宫,万事不理,朝廷内部缺官少吏,外面辽东后金政权极速崛起,暂时而言,外患大于内忧。

    万历四十三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病逝,终年九十岁,一代名将落幕时,同时也是辽东铁骑的落幕之日。

    自此后,辽东铁骑退出舞台,关宁铁骑开始登场,虽说都是辽东的骑兵,但关宁铁骑相较于辽东铁骑,只能说,辽东铁骑至少还是明朝的兵,愿意听指挥。

    许多人论及李成梁,总认为这个人是千古罪魁,说他一手养大了努尔哈赤,传言中,努尔哈赤甚至是李成梁的干儿子。

    关于这个问题,一句话,争议非常大,除此以外没了!

    争论了许多年的问题,还是让他继续争论下去吧,不了解的不碰,不然容易被喷。

    但简单概括一下,其实就是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努尔哈赤做大,一是李成梁对于努尔哈赤的认知,还在于一个部落首领,完全没把他当一回事。

    二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消极怠政,对于边疆威胁没有防备,一味听信下头官员的奏报。

    老实说这就很迷惑,万历援朝的时候,锦衣卫可是直接跑倭国搜集情报去的,咋后金做大你朱翊钧会不知道呢?

    三是努尔哈赤,必须说明的是,任何一个能搅动风云的人,都不是什么头脑简单的人,努尔哈赤亦如此。

    他非常会做人,弱小时面对父祖血仇,他没有找明军麻烦,因为他知道自己惹不起,要了补偿后就带人去打女真部落去了。

    此后,吞并建州五部后他还是没找明朝报仇,而是三番五次进京述职,一副忠臣的样子做得很足。

    同时,不断学习明朝的军制、火器制作,什么八旗子弟弓马打天下,乾隆之后的八旗或许信,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康熙是绝对不信的。

    伏低做小,认真学习的同时,努尔哈赤跟辽东官员、辽东兵将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这都不需要举例说明。

    从万历十一年起兵开始,一直到万历四十四年建国,三十三年时间内,辽东兵将没找他麻烦,辽东官员没上奏说他有威胁,就很能说明问题。

    万历四十四年正月,李成梁刚死一年后,努尔哈赤正式建国大金,也就是后金政权,定年号为天命。

    然而,就是后金政权已经建立,努尔哈赤已经明目张胆的建立国度后,辽东官员、兵将依旧不闻不问,也不上报朝廷。

    等到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宣战时,朱翊钧才知道,李成梁,李汝契给他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彼时,万历三大征已经过去十八年,十八年前随征播州杨氏的强兵猛将,不少已经该没的没,该老的老。

    李如松、麻贵、李成梁、陈璘、吴惟忠、刘綎、秦良玉、李化龙、郑洛等名臣名将中,只有刘綎刘大刀、秦良玉尚且在世。

    至于兵卒……隔三差五就得闹一起兵变,直接原因就是没有粮饷,可以说,这个时间段,已经是明朝的衰老期。

    将领青黄不接,士卒面黄肌瘦,皇帝……不提也罢。

    另一边,努尔哈赤宣誓后,立刻率步骑兵马两万攻打明朝抚顺、清河,以及抚顺以东各个城堡……哦,还有曾经李成梁平白送出去的宽甸六堡。

    准备继续攻打沈阳、辽阳时,因为兵力不足,翼侧又受到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威胁,于是撤兵返回。

    抚顺等重镇的接连失陷,让朱翊钧感受到了事态之严重,不打肯定是不行了,于是他立刻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

    这个人选是万万没想到,朱翊钧居然会用杨镐,这个在万历援朝战争时就已经表现出差劲的人当辽东经略。

    对,这个时间点上明朝是没什么能人,但也不代表完全没有,选谁不好你选杨镐,合着没表现出能力的人你是完全不敢用啊!

    眼光啊,识人之术啊!再次想起朱棣、朱允炆这俩的强烈对比。

    明明两人用的文臣都是洪武朝留下的人,偏偏朱棣时有三杨、夏元吉、蹇义,朱允炆就知道黄子澄、方孝孺、齐泰。

    看人的眼光不行,果然啥都白搭。

    说回战争,朱翊钧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后,立刻准备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

    但由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于是立刻加派饷银200万两,同时从四川、甘肃、浙江、福建等地抽调兵马,增援辽东。

    接着又下诏通知朝鲜、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策应。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援军虽然大部分赶到沈阳地区,但粮饷不足,士卒逃散,将领之间互相不服,简单说就是问题很大。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在明朝调兵遣将的同时,努尔哈赤也没闲着,带着兵马又去找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麻烦了。

    听说明朝派兵到了辽东,他才收兵返回,准备迎战明朝。

    杨镐这家伙很六,眼见努尔哈赤已经建国,已经公然宣战,他居然还派人去跟努尔哈赤商量能不能罢兵休战。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努尔哈赤伏低做小这么多年,怎么可能因为你杨镐的一句话就放弃

    谈不拢,那就只能打咯!彼时明朝集结了七万大军,加上海西女真部、朝鲜兵马,共计十万左右。

    十万兵马,杨镐直接诈称四十七万,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兵分四路,以刘綎、杜松、马林、李如柏为将,分兵进剿努尔哈赤。

    刘綎刘大刀自然不必多说,万历援朝他参与过,西南抗击缅甸入侵他参与过,能力是有的,但更多是在勇武上,简单说,这是个猛将。

    杜松,江湖人称杜太师,虽然比不得马芳马太师厉害,但也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猛将了。

    马林,马芳马太师的次子,这个……史书说他好诗文,工书法,是个很有才华的文人,至于军事能力,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差。

    李如柏,作为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如果说他父兄是狼、是虎的话,他大概算是一头披着狼皮的羊。

    就这么四个人,两个猛将,两个……人才,领着七万大军还是兵分四路,总帅还是杨镐,对手是努尔哈赤。

    老实说,就这个局面,他们不该想着要怎么赢,而是应该想着要怎么才能保存实力,以图来日。

    至于为什么明军会选择分兵进剿一句话,用习惯了!

    播州之役,李化龙统帅大军征讨杨应龙就是这么干的,兵分八路,战争一开始就让杨应龙灭了一路。

    也就是李化龙后面打赢了,不然史书评价大概跟杨镐差不多。

    至于为什么前面吃了大亏现在还这么干,那是因为明朝这时候真心没有一个能统帅全局的帅才。

    别说跟徐达、蓝玉、张辅这些帅才比,就是像俞大猷、戚继光、李成梁这些很能打的将才当时都有不起一个。

    明末真正堪称帅才的,大概也就李定国、多尔衮了,至于其他的……

    不管是明朝的卢象升、孙传庭,清朝的多铎、尼堪,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李来亨,张献忠手下的孙可望、刘文秀等等,但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似乎从明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清末,能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的名帅就已经没了,有的只能算是名将。

    扯远了,说回战争,万历四十七年这场明、后金首次大战,史称萨尔浒之战,战争结果是明败后金胜。

    面对明军的兵分四路进剿,努尔哈赤却是选择集中兵力,先破其中一路军队。

    也就是通过统合谋算,将自己原本处于弱势的兵力,在局部战争中表现中优势来,从而达到以多打少的效果。

    努尔哈赤首先盯上的是杜松率领的西路军,也没别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杜松的行军速度太快,其他几路还在路上呢,他已经早早赶到萨尔浒了。

    到那之后也不率军修建防御,而是再次分兵,本身也就接近两万的兵马,又分成两部。

    一部驻守萨尔浒,一部分由他亲自带着进攻吉林崖,孤军深入这个词,在这里得到了实际表现。

    努尔哈赤闻报喜不自胜,一边派人增援吉林崖,一边带着四万五千八旗兵进攻萨尔浒驻守的明军。

    主将不在,兵力又少,很轻易就被努尔哈赤吃掉了,紧接着,努尔哈赤率军援救吉林崖,配合吉林崖守军,吃掉了杜松率领的一万明军,杜松本人也阵亡当场。

    灭掉明军西路兵后,努尔哈赤率军北上,前往尚间崖迎击马林率领的北路军。

    马林比杜松胆子小,但防御工事却做得比杜松好,按说他应该可以坚持到其他两路大军前来救援的。

    奈何,马林头脑玩不过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只是佯败一场,他就觉得努尔哈赤不过如此,然后主动离开防御,率军出战……然后就无了。

    北路军无了,马林自己倒是逃回去了,因为打了败仗,马林被贬为开原守将,这家伙好了伤疤忘了疼,守开原时依旧疏忽防备,最后被八旗兵突袭开原,战死疆场。

    西路、北路相继全军覆没,正准备配合明军作战的叶赫部一听就慌了,忙不迭逃回部落,再不管战事。

    与此同时,刘綎所率的南路军因为山路崎岖难行,没能按约定时间到达赫图阿拉,属于是姗姗来迟。

    来迟就算了,关键他居然没收到西路、北路军出事的消息,情报都让人断了,彻底成了瞎子。

    而这瞎子居然没有怀疑,依旧朝着曾经约定的目标赫图阿拉前进。

    努尔哈赤对此作出了充分准备,一边让人在赫图阿拉以南设下埋伏等待刘綎入局,一边派人假扮明军士兵。

    穿明军甲胄,持明军旗帜,带上杜松的令箭,谎称杜松部已经赶到赫图阿拉,要求刘綎速度进军。

    刘綎是半点没有怀疑,立刻带着少数精锐轻装简行,急速赶往努尔哈赤给他设计的埋伏圈。

    到地方就出事了,四面八方全是八旗兵马,军心动摇,士气大减,据说刘綎让人偷袭直接削去了半边脸部。

    这人也是够硬汉的,忍着剧痛挥舞大刀杀敌,直至战死,刘綎死后,努尔哈赤随即率军灭掉了刘綎丢在后面的明军,至此,四路明军去其三,只剩下李如柏率领的东路军了。

    如果说杜松的西路军进军速度是太快,那李如柏的进军速度就是太慢,三路明军都没了,他才带人走到清河堡一带。

    收到杨镐让他回师的消息后,李如柏那是一刻不停飞速逃命,因为听到后金哨探的鸣螺声,以为八旗兵大军进攻,居然自相践踏,死伤千余人……

    该说点什么呢?无话可说了!

    李如柏逃回后,被朝廷大臣争相弹劾,因为忍受不了别人的非议,天启元年,李如柏于家中自杀,年68岁!

    或许是父兄的荣光太盛,压得他喘不过气,也或许是想保住父兄最后的颜面,总之,这位辽东总兵,自杀身亡了。

    明朝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一路自相践踏,海西女真吓得逃回老巢躲灾,至于朝鲜大军……

    朝鲜助战的一万三千兵马由朝鲜都元帅姜弘立统领,归南路军主将刘綎节制,刘綎战死后,姜弘立便带着剩下的五千士卒投降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把姜弘立扣押,用于跟朝鲜讨价还价,天启七年,后金发动征讨朝鲜的战争,姜弘立跟着八旗兵进入朝鲜,极力促成后金、朝鲜和议。

    和议后,姜弘立归国,不久死于故乡。

    因为他兵败降金,后来还跟着八旗兵入朝,更极力促成和议,所以他在朝鲜名声非常差劲,人人呼他为贼,还专门写书骂他,朝鲜国也削去他的所有官爵。

    最后是杨镐,这个在万历援朝战争中就因为谎报军功被弹劾的大臣,在萨尔浒一战后更是被御史言官争相弹劾,论罪下狱。

    神奇的是,万历朝没杀他,泰昌……这个太短,天启朝也没杀他,一直到崇祯二年,杨镐才被处斩。

    据说,是因为杨镐属于党派人士,所以才在牢狱中待了十年不死。

    最后的最后,说回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个前期靠着张居正,中期勉强还行,后期彻底摆烂的皇帝。

    刚继位时面临的是名臣辅政,名将戍边,经济在好转、吏治在好转,边关在好转。

    等他亲政后,名臣被清算,名将被牵连罢职,经济、吏治、边防持续走低。

    一生五大征,三胜两败,胜的万历援朝很有意义,让倭狗几百年不敢窥视华夏,败的萨尔浒也很有意义,直接导致明与后金攻守易形。

    顺带,努尔哈赤也是在他执政时期发展壮大的,说一句明实亡于万历还真不算冤枉他。

    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后,辽东边防吃紧,每年需要四百万两军费。

    为筹集这笔庞大的军费,从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开始,朱翊钧下令加派全国田赋,称为辽饷,以应对战争。

    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也由此开始征收,代价就是后金没灭不说,还把国内也整得一团糟,为明末农民起义浪潮做出了杰出贡献。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朱翊钧因为长期酒色没有节制,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最终一病不起。

    同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在弘德殿驾崩,终年58岁,群臣为他上谥号显皇帝,庙号神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