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朱元璋的黑料4
继续说朱元璋的黑料,一个字,多,俩字,真多,伍个字,真他喵的多!
且说说那些传说中被朱元璋杀了,然后还活蹦乱跳的人,以及根本没见过也算他杀的人。
第一个,沈万三!
这个人应该很多人听说过,什么聚宝盆、万三蹄、茶马商、修城墙,以及那句:
匹夫敢犒天子军,乱军也,该杀!
这个商业传奇在《明史》马皇后篇章中记载着,说的是沈万三出钱帮朱元璋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还出钱犒赏朝廷大军。
朱元璋觉得这家伙居然敢代替皇帝犒赏军队,有钱有能力谋反,于是准备杀他。
于是马皇后就劝朱元璋别杀他,最后沈万三改判流放云南。
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民间传说中甚至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还有人在云南见到沈万三。
另外,传说中张士诚占据江东的时候,张士诚也出钱帮过张士诚。
但是吧,这种事情显然经不住有人较真,因为一个故事特意翻阅无数史料去还原真相。
比如现代学者商传根据《吴江县志》考证,沈万三这个人,他生于元朝,死于元朝,别说朱元璋,就是张士诚他都没见过。
明朝建立的时候,沈万三已经死了12年了。
第二个证据是沈万三的长子沈荣,沈荣生于1306年,死于1376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九年,整整活了70岁。
沈荣所在的沈氏家族在明初为朱元璋修过亭台楼阁、修过城墙的阶梯,于是有人推测,沈万三为朱元璋修城墙这个说法应该是来自于他儿子沈荣。
且不管修不修城墙的,单说沈荣这个年龄,洪武九年死时,沈荣70岁,以此推算,就算沈万三12岁生的他,那洪武九年的时候沈万三也82岁了。
而流放云南,明朝彻底平定云南是洪武十五年,82+7=89岁,同年,马皇后病死。
89岁惨遭流放,这个说法相信不少人依旧能相信,但别急,沈万三还有一个儿子,叫沈旺,死于洪武26年,受蓝玉案牵连而死。
问题就在这,难道明朝的法律如此近乎人情,沈万三被流放后,他儿子居然还能好好的呆在江南
朱元璋这个“杀人狂魔”居然对沈万三没有搞株连这一套,别说九族,居然连亲儿子都没有牵连,各位觉得,可能吗?
有人可能还有疑问,难道不能是洪武26年,沈万三才被流放云南吗?
……我们来算算数字啊,沈荣的死亡年龄,加12岁生子的沈万三,加洪武十五年这个时间段,再加沈旺受牵连的时间段……70+12+7+11=100,好家伙,整整一百岁啊!
百岁老人在古代是什么?那是毫无疑问的人瑞,别说流放,皇帝知道后甚至还得好好养着,好好宣传一下。
看到没?看到没?百岁老人,朕的治下出现了百岁老人,说他是盛世有问题?没有问题。
问题来了,朱元璋是脑子有病吗?没事流放百岁老人,真就完全不考虑名声这个东西?
那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或许我们可以结合沈万三、沈荣、沈旺这父子三人的特点进行组合,比如沈万三的钱、沈荣修城墙阶梯的事、沈旺被蓝玉案牵连的事。
三者结合后你就会发现……卧槽,跟传说中大差不差,有钱的沈万三因为帮朱皇帝修城墙(阶梯),于是惨遭流放!(牵扯大案)
够不够清楚?
第二个,徐一夔!
有这么一个谣言,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曾经当过和尚,且投身于红巾军,于是非常忌讳光、贼、寇,甚至是谐音字则都不允许出现,是为文字狱。
这事儿被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
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是为贺表案!
但是吧,你但凡随便查查就会发现,这事儿非常扯淡,因为徐一夔死于1399年……朱元璋死于1398年。
问题来了,一个已死的人是怎么下旨杀一个活着的人的?
难道是朱元璋死后托梦给他的好大孙朱允炆,说有个叫徐一夔的写贺表骂我,你要杀了他
亦或者说朱元璋死后在地府领了个勾魂的差事,把徐一夔勾走了?
但这也解释不通啊,不管他朱元璋是托梦还是勾魂,你赵翼是怎么知道的难道有阴阳眼
更绝的是,传说中已死的徐一夔“死后”居然还帮人写过墓志铭……不得不感叹一下世界的奇妙。
一个历史问题,居然突发异变,成了灵异问题。
第三个,詹希原,与徐一夔的经历差不多,“死后”还在奉命撰写碑文。
传说中,詹希原因为给明朝的太学写匾额,然后写&34;门&34;字时少了一勾,被朱元璋视作阻碍纳贤,于是砍了他。
根据《明史》记载,太学的建成,匾额的书写发生在洪武15年。
而在洪武26年,詹希原“被杀”11年后,还被朱元璋任命撰写周颠仙碑……就问你看了这故事怕不怕,朱元璋牛不牛、狠不狠。
朱元璋这家伙不仅能指挥活人,还能指挥死人,他不仅仅压榨活人,连死人他都压榨……什么朱扒皮……好吧,他真的扒皮!(;一_一)
三个了,整整三个传说中被朱元璋诛杀的人,一个连朱元璋、张士诚的面都没见过,两个“死后”还在打工。
但这还没完,清朝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记载了因为文字狱被杀的名单,分别是: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为帮海门卫写了篇谢增俸表,表内有——作则垂宪四字,被杀!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因为帮都司写万寿表,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六字,被杀!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因为帮按察使写贺冬表,表内有——仪则天下四字,被杀!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写了篇正旦贺表,因为表内有——建中作则四字,被杀!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同样是写正旦贺表,因为表内有——睿性生知四字,被杀!
其他还有:澧州学正孟清,陈州学训导周冕,怀庆府学训导吕睿,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亳州训导林云,尉氏县教谕许元等等人,都是因为几个字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于是被杀!
问题来了,这些被杀的人在《明史》、《明太祖实录》中多数没有记载,比如林元亮、赵伯宁、蒋质、蒋镇、吕睿、贾翥、林云、许元、吴宪等人。
正史有记载的只有孟清、周冕两个人,孟清一直活到了永乐年间,跟徐一夔一样,朱元璋死了他都还活蹦乱跳的,怎么就突然书面“死亡”了呢?
《明史 列传第四十九》记载:黄润玉,字孟清,永乐初,徙南方富民实北京,润玉请代父行,官异其言,许之。
最扯的还得是周冕,这位是什么时候的人?
他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嘉靖啊,嘉靖距离洪武足足有一百多年的时间间隔,朱元璋怎么杀的人?穿越了长生了?
那这就别叫大明朝了,改叫武明王朝吧,顺带把仙秦、神汉这些带上,不然太单调。
《明史 列传第九十八》记载:周冕,资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
再说说八股文,这个禁锢思想的东西,网传依旧是朱元璋搞出来的……别说,照这么看,朱元璋还是个发明家!| w)
八股文,别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朝、清朝科举考试的常用文体。
这东西只从四书五经中选题出题,还他喵的规定必须用圣贤,也就是孔子、孟子、朱熹的语气来答题。
想自由自由发挥随便写搁明朝你得被撵出去,搁清朝……清风不识字、举头望明月,两句诗足以杀头。
同时,这东西有长短的规定,字体的规定,字数有限制,还他喵的必须押韵……总结一句话,不是学渣能玩的。
这东西的危害就不用说了吧,有人穷尽一生精研八股,到老不过一场空,关键研究太多还容易成为书呆子,歪歪头,念两句之乎者也……自我感觉良好。
扯远了,说回正题,为什么八股文会和朱元璋扯上关系呢?因为它确实出现在明朝,但却不是洪武年间,而是成化年间,准确来说是在成化年间被确立为科举考试规范模板。
而究其根源,往上,四书五经被确立为科举考试题库,是在南宋宋理宗时期,理宗的理字怎么来的有印象吧
南宋灭亡元朝登场,虽然近百年历史中只有十六次科举考试,但奈何大元朝出了个人才,叫王充耕。
这位牛掰啊,自己研究出了八比模板……是的,当时仅仅只是一个考试答题模板,这个模板的好处有且仅有一个,就是阅卷考官看得很舒心。
于是,王充耕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当官就当官吧,他还比较喜欢分享。
当有人问及科举问题时,他就会分享一波自己的八比模板。
各地儒生:卧槽,居然还能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呢?
于是一个个跟着学习,不为别的,就为了考官看了他们的考卷后能心情舒畅,能多一点曝光机会。
参加过考试的人应该知道,整洁的卷面,规整的答题板块,优美的字体,在阅卷老师心中可是能增加不少分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八比模板,越来越多的人靠这个模板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当上了朝廷命官。
这种好东西在读书人圈子里自然传播极快,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默认模板。
到明朝成化年间,因为王鏊、谢迁、章懋等大臣的提倡,八股文正式定立,并成为规制。
看到这,你会发现,除了南宋宋理宗沾点儿理学外,其他不管是元朝还是明朝的皇帝,通通是随意的态度,压根没人具体去管这事儿。
毕竟,他们只需要科举帮忙选拔人才,至于科举考官更喜欢什么样的模板……皇帝吃多了才管你!
那为啥八股文会跟朱元璋扯上关系呢?身体棒呗,还能为啥
就跟裹脚、殉葬、贞洁牌坊一样,干过这缺德事的皇帝多了去了,之所以就朱元璋在挨骂……因为他知名度高,他流量高,他扛得起这口黑锅。
就像是明清之争,为什么网络上这么多人下场参战,介绍明清两朝各种奇奇怪怪的历史因为他流量高啊?有钱不赚,你当大家傻吗?
至于黑不黑的……死了几百年的人,谁管他,他朱元璋难道还能爬起来把黑子剥皮实草扯淡不是!
说朱元璋定下八股文,但知不知道洪武31年间,科举考试拢共只有六次,分别是:
洪武四年第一场;
洪武五年第二场;
洪武十八年第三场;
洪武二十四年第四场;
洪武二十七年第五场;
洪武三十年第六场……然后洪武年科举结束了!
另外,著名的南北榜案就发生于洪武三十年这第六场科举考试中,跟影视剧中不同,南北榜不是马皇后帮朱元璋想的,因为洪武三十年的时候,马皇后已经去世十五年了。
话说,除了南北榜外,其实还有一个中榜,这个榜是给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儒生准备的,名额非常有限。
比如一次科举取一百个进士,南边占45个名额,北边占45个名额,合90个名额,剩下的10才是中榜学子的。
(题外话:别怪西南卷,实在是资源太少人太多,不争不抢容易饿死!( ))
说回正题,为什么洪武五年后,朱元璋会停止科举13年,直到洪武十八年才开第三次科举
因为啥呢?因为两次科举考试中榜的人并不能让朱元璋感到满意。
这就跟一个上市公司老总,经历了半辈子商战的大佬,看待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一样:
他实在无法理解,那清澈至极的目光!
另外,分享一个偏门的知识,明朝洪武初年,有一个秀才叫曾泰……不是神探狄仁杰中那个啊。
这个曾泰为什么出名呢?因为他以一介秀才的身份,一跃成为了明朝户部尚书,关键朱元璋还挺信任他,你说奇怪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