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小奶狗
晚上张修恺回来,孩子听到动静都跑出去迎接他。
却见张修恺从自行车后座上搬下来一个箱子,四四方方的,里面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
孩子们好奇的踮着脚张望,什么也看不到。
“走,来院子里看。”张修恺边说着边往院里走,孩子们也连忙跟上。
到了院里,张修恺把箱子放下,打开让孩子们看。
“哇!”
原来箱子里放的是一只几个月大的小狗,浑身毛茸茸的,这会见箱子打开了,正迫不及待地往外爬。
张修恺一只手把小狗从箱子里捞出来,放到地上。
小狗得了自由,迈开小腿用鼻子四处嗅闻着。
韩归忍不住伸出小手摸了它一下,感到手下暖呼呼软绵绵的手感不禁满足的眯起眼来。
韩宁和韩康见张修恺没有阻止也伸出手去摸了摸,瞬间小狗的地位一跃超过了小鸡仔,成了孩子们心里最喜欢的小动物。
苏瑾书把饭端上桌,听见孩子们在院里不时的发出一声声惊呼和大笑,也忍不住摘下围裙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走出厨房,苏瑾书几乎一眼就看到了地上奶呼呼的小狗,她毫无抵抗力的走过去把小狗抱在怀里,用手指给它顺着毛。
“这么快就能带回来了?”发生了贾老二那件事以后,两人就商量着想养只狗了。
“上次我出车去省城的时候就跟队里说好了,等运输队的巡视犬生了狗崽,我就抱一只。”张修恺说道。
“就是这只?”
“嗯。在队里养了几个月,和其他崽子一起训练的,到时候我不在家它白天能跟着你去卫生所,晚上能回家看门。”
张修恺觉得像贾老二这种人防不胜防,身边跟条犬,也能震慑一下坏人,等他出车了还能晚上看家护院。
晚上吃了饭,张修恺连夜给新成员搭了一个窝,在里面铺上了干草,又找了件以前的破褂子剪了剪铺上,把小狗放了进去。
孩子们都抛弃了小鸡仔,蹲在狗窝前和小狗说话。
张修恺和苏瑾书坐在院子里看着孩子们。
突然张修恺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苏瑾书听见响动不明所以的看向他。
“忘了件大事儿了。”说完就进屋去了,苏瑾书有些好奇是什么事也跟着进了屋。
只见张修恺在包里翻找着,拿出来一摞报纸。
苏瑾书凑上前去,看到报纸上的四个大字,“东省日报”。
她惊喜的看了张修恺一眼,“最近事儿太多了,我都忘了今天报纸上要登我的稿子了,幸亏你记得。”
苏瑾书接过报纸,“怎么这么多?”
“咱们家得留几份,咱们两边的父母也得过去送几份吧,这些我还怕不够呢。”
苏瑾书笑着看了他一眼,抽出一张来翻找着自己的稿子。
张修恺也没打扰她,自己也抽出一张来,坐到椅子上。
苏瑾书看完,心里渐渐平静下来,当她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无疑是兴奋的,但也仅限于此了。
张修恺看完则把报纸折了几折,把印着苏瑾书文章的那个板块完整的撕了下来,从抽屉里找了个笔记本,郑重其事的夹到了里面。
看的苏瑾书有些好笑,“撕下来做什么,如果以后我的稿子都被刊登,难道你还要都撕下来留着吗?”
“当然,说不定到时候我还能把你的稿子攒成一本书呢!”张修恺笑着说完,把本子安安稳稳的放进了抽屉里。
睡觉的时候苏瑾书怕小奶狗刚来新环境不适应,又从被窝里爬起来,想去看看它怎么样了,谁知小狗压根就不在窝里。
苏瑾书在院子里找了一圈也没找到,赶紧进屋找张修恺,让他帮着一起找。
两个人怕吵到孩子们睡觉,也不敢太大声,点着油灯把家里找了个遍,就差孩子们那屋了。
夫妻俩对视一眼,轻手轻脚的推开门,进了孩子们的屋。
炕上韩归和韩康已经陷入了沉睡,苏瑾书举着油灯一照,果然在两个孩子中间睡了一只小奶狗。
苏瑾书无奈的摇摇头,把油灯递给张修恺,把小狗抱进怀里,送回了狗窝。
苏瑾书蹲在狗窝前,见小狗在铺着的衣服上蹭了蹭又睡了过去,这才放下心来,跟着张修恺进了屋。
第二天苏瑾书还没起,就听见隔壁屋噼里啪啦的一阵响动,接着是孩子们从屋里跑出去的脚步声,大概是确认了小狗还在,又一窝蜂似的跑了回去,掩耳盗铃似的关上了门。
张修恺已经穿好了衣服,见苏瑾书醒了,凑过去亲了她一下。
“又要去跑步了?”
“嗯。这几天孩子们已经适应了,我打算再带着他们跑的远一点。”
“嗯,注意安全。”
张修恺点了点头,让苏瑾书接着睡,就打开门去了孩子们那屋。
没一会儿就听见他们出了门。
苏瑾书醒了也睡不着了,干脆起床去做早饭。
吃饭的时候,韩归先看了一眼苏瑾书的脸色,觉得她应该没生气,“娘,我错了。我不应该把小狗带到炕上睡。”
“娘,错了。”韩康也抓抓自己的小手,跟着哥哥认错。
韩宁听他俩这样说有些惊讶,她也没想到昨天晚上回屋之后,大哥和弟弟又偷偷出去把小狗抱到了炕上,还一起睡。
苏瑾书听到孩子们主动认错,也没再揪着不放,只是跟他们说了不能抱着小狗睡的原因。
孩子们听了连连向她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了。
之后的几天,苏瑾书过得很平静。每天带着孩子们去卫生所,炮制炮制药材,练习练习缝合技术。
期间还接到了省报秋桐的来信,告诉她稿子刊登以后,收到了许多来信,反响不错,鼓励她多进行创作。
苏瑾书把自己刚写好的关于溺水施救的稿子润色好,交给张修恺,让他寄去了省城报社。
这天,终于到了张来春最后一次来复诊的日子。他的手在乡亲们的关注下一日好过一日,今天来拆线,不少人都跟着过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