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废品站
又看见一处都是金属,褚瑜走过去蹲下仔细的翻找,都是一些工厂里出来的废旧零件,和破旧的收音机之类的,还能用的上的褚瑜都挑拣了出来,东西太多不好找就和系统说让它帮忙。
“系统给扫描一下,这里有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如果有的话就这样销毁挺可惜的。
“还真有,宿主,纸张那里有两本古书,你们家的书库里没有的,在那摞报纸下面”。
“哎我刚才怎么没看见呢”,她走过去把报纸挪开,看见底下有两本语文书,难道系统bug了。
“就是这两本,里面和书皮不一样”。
褚瑜翻开一看,还真是这是哪个聪明人做的,不仔细还真发现不了。
“还有你刚站的那地方,有一个破闹钟最大的那个,里面有两块手表”。褚瑜找出来没拆开看,都放到挑出来的东西那里,回家再细看。
“家具那里有一个,你们叫梳妆盒吧,挺破一个里面有夹层,他旁边那个长方形的木条里面有东西,还有那个画得花里胡哨得花瓶,底部也有夹层就在没有了”。
看来这个年代每家都有好东西,只不过是没找到藏在哪里,不过看藏东西得外壳实在是破旧,怪不得被扔掉,把挑拣出来的物品放到自己的小背篓里,拿到门口:“爷爷我想要这些东西”。
老爷子看孙女破破烂烂的捡了不少:“兄弟你给看一下多少钱合适”。
老头看了眼真没什么好东西,都很破旧只以为这家是个宠孩子的,花钱买破烂给孩子玩:“就给个两块钱吧,那些铁值点钱”。
老爷子没讲价给了二块钱,领着孙女回国营饭店取背篓,“闺女我订的烧鸡好没有”,原来是爷爷在这里消费了啊,她说吗,什么时候国营饭店能给寄存东西了。
“大爷您回来啦,烧鸡都给你包好了,还有您的背篓一起给您”,营业员看这个大方的老头回来还挺客气。
“好嘞,谢谢姑娘了”。
回去的路上:“瑜儿你买那么多破烂能用吗”?倒不是怪孩子买这些东西,只是好奇这些东西能干什么。
“那些电线和废旧零件有不少还能用的,坏掉的也能修理,那两本书是古书,剩下的重量和空间大小不对,我怀疑里面有夹层想回家看看”。
老爷子也来了兴趣,这就跟寻宝猜谜似的:“咱俩快点走,回去看看里面有什么”。
他们回家把买来的东西放在厨房,两人就拿着工具去了书房,先拿起两本书小心的把书皮去掉,一本是遁甲类古籍《风后阵法》,还有一本是奇门遁甲类古籍——《太白兵备统宗宝鉴》,两本都是手写本很珍贵。
“就这两本书今天这一趟就值了”,爷爷爱惜的摸摸书面,小心的放到抽屉里。
拿起破旧的闹钟,整个外表有一半都已生锈,褚瑜拿出工具把个闹钟整个拆开,掉出俩个油纸包裹的东西,爷孙俩一人拿起一个小心的打开,包了有四五层最后一层是用软布包裹的,打开布就看见崭新的手表,能看出是进口劳力士,标签还在上面呢都是外文,两个放一起就能看出是一对的:“这个拿回去给你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现在别戴”。
“我知道的爷爷”,褚瑜重新包起来放在衣兜里。
拿起斑驳的梳妆盒,两人里外好顿观察,最后发现整个梳妆盒都是带夹层的,找不到机关俩个也没客气,直接拿锤子给凿开,随着盒子的解体里面哗啦啦掉出一堆东西,怪不得没人发现里面的猫腻,里面塞得结结实实一点空隙都没有,怎么晃都没有声响,至于重量只会以为是木头的重量,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金的镯子耳环戒指、玉的整套首饰、银的各色饰品还有各种宝石,要不是亲眼看见都不会相信,这么小的一个木盒能藏这么多东西,褚玉对这些东西也就看看行,让她戴她还嫌麻烦,放到一边等晚上给家里的女人分分。
木条俩人如法炮制,直接上锤子里面有十根小黄鱼,放到一边再看最后一样,“爷爷你看看这花瓶是古董吗”?她是不会看古董的,要是古董可不能直接砸碎了。
老爷子仔仔细细看半天,又拿放大镜好好看,“是乾隆年间民窑的,不值什么,不过我看过底部是后加上的一层,小心些能完整的拿下来”,老爷子鼓鼓捣捣一个小时才打开底部,里面就一张薄如蝉翼的一个绢丝,打开上面是蝇头小楷,里面记载的是一个宫廷养颜秘方,
“嗨,就一个养颜方子,这也藏的太小心了,拿去给钱爷爷看能不能做出来,到时给大娘她们用”。
“你就知足吧,花了两块钱得来这么多的东西,你还嫌弃,行了回去歇歇吧,我要看看那两本书”,拿出报纸把东西都给包上,放到褚瑜的小背篓里,给她背上让她快走。
这老头为了两本书孙女都不要了。
回到自家,爸爸妈妈都在家里,褚瑜直接去了父母的房间,“我闺女回来了,和爷爷逛得开心不”,褚爸爸接过闺女的背篓看着里面得破烂:“闺女这都是些什么,你要零件和爸爸说,爸爸给买新的”。
没回答爸爸的话,先上炕喝了一大杯水,她爷爷太过分了连口水都没给她喝,她忘了他们爷孙俩只顾得找宝了,褚瑜在兜里拿出包着的两块表放到桌上:“给你和妈妈的”。
两口子好奇都凑过来,打开包裹的布看是两块进口手表,一人拿起一块边欣赏边问:“闺女你哪来的钱买表。
“不对这是外面来的你看”,褚妈妈凑近褚爸爸让他看标签上的外文。
看两人都盯着她等解释,褚瑜才慢悠悠的开口:“这不是买的,今天和爷爷去了废品收购站,买了几样东西,这是在一个可破的闹钟里找的,正好是一对还是全新的,就给你们了,爷爷说现在先别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