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杏花开好了
许屠户瘫坐在产房门口,张了张口,发出一声比一声短促的低吼。
半晌,他连滚带爬跑进屋里去伏在床边,紧紧握住阿卉指甲撕裂的手,痛哭失声。
容娘愣了愣,抚着小腹的手也有些颤抖起来。
“容娘,咱们先回去吧,哎”
剩下就只能是阿卉一家自己承受的了,她们这些外人,到底不能感同身受,只好都各回各家,让这里清净些。
“嗯,先回去吧”
……
经这一回生产,阿卉元气大伤,又失去一个孩儿,更是心力交瘁,要在卧榻上将养几月时光。
孩子满月那天,吴娘子家并没有办宴席,只是叫当日来帮忙的几户人家吃顿饭。
“快些关门,这屋里还见不得风呢”
秋娘早早就来了,正跟阿卉说话,见容娘开门进来,忙过来拉她,摸着她的手冰凉,“怎么没穿斗篷,外头早晚还是凉”
其实进春里,天气渐暖和起来,整日都有好阳光,但春风还带湿漉漉的气息,早晨露水未歇时,天地仍有些冰沁沁。
“不碍事,穿多了要出汗,一经风更容易伤寒”
容娘这一月里改了原先每日躺着吃点心喝茶晒太阳的作息,实在是阿卉生产的情形骇人,她有些担心自己,便开始为能够顺利生产做出些努力。
比如每日早晨喝羊奶吃坚果,正餐不多食猪牛羊类的肉,增加新鲜菜蔬的摄入,午后再吃时令水果,每天还要绕着小山坡散步,扶着床柱子做缓慢蹲起运动。
她以此来控制自己孕期的营养摄入,避免胎儿长得过大,也是增强自己的体力,免得生产时力气不足支撑不下来。
也因此,这段日子身体情况格外好些,也不惧风寒了,不像过年那段时间,动不动咳嗽头疼,是个病恹恹的样子。
“这屋子虽不能透气通风,倒还敞亮”,容娘坐到床前去看阿卉,“收拾的也干净”
“我真是半点离不得床榻,都是我阿郎和我阿娘疼我”,阿卉头上包着帕子,身上还穿着厚棉袄,靠在几床棉被上,腿上盖着厚毯,“我这身子,叫他们忧心了”
“你好生将养便是,别想那些”,容娘宽慰阿卉,从吴娘子手里接过襁褓给她看,“瞧瞧我们小郎君,还等着娘亲好了抱抱呢”
多说了会儿话,吴娘子儿媳便来请她们去堂屋吃饭了。
阿卉兄长一家是半月前接到家里去的信,得知妹妹生产才赶回来的,妹妹病弱,母亲心伤,妹婿勉力支撑,正是需要他们的时候。
席间,许屠户来跟容娘敬酒,谢她那支山参的救命之恩,又还她一枚锦盒装着的制山参,瞧着年份也足。
“还要多谢那支山参,这是还您的,您瞧瞧年份够不够”
这是阿卉兄长带回来的,许屠户虽收下来,但也给兄长立了欠条。
好参价贵,兄长愿意为阿卉付出,但阿卉嫁与他为妻,他却不能如此理所当然的接受。
“这有什么瞧的”,容娘也没有推诿,大方收下,又从袖中摸出枚小小的平安锁来赠给许屠户,“小郎未办洗三,我想着满月添个礼,这是送去别难寺佛前供奉过的,祝愿小郎平安康健”
同时经历得子之喜和丧子之痛,也祝愿阿卉能快些好起来。
从吴娘子家出来,容娘说要绕道去村口逛一逛,去村口要经过秋娘一家,两人便同行。
“进去我家里坐坐”,快到秋娘家,她挽着容娘手臂拉她去家里坐,“这都到门口了,哪有不进去坐坐的”
“等你们忙完了再请我不迟”,容娘摇头,并不答应进去做客。
春耕假期后,光宗耀祖都回了州府学堂念书,春耕又尚未结束,秋娘一家每日仍旧忙碌着收拾田地、播种菜蔬,容娘去她家里,她们必定要沏茶拿点心招待,又要一处来说话儿,是给他们添麻烦。
“不进去了,你忙你的去,我就在村子口逛逛”,容娘站在秋娘家栅栏墙外,抬头看她家院子里那颗老杏树,杏花已经满簇簇开遍枝头,风一吹倏忽忽的落了她满头。
她抬手抚了抚发间的花瓣,不知是对秋娘还是对谁说了句,“杏花儿已经开好了呀”
“可不是吗”,秋娘大力掸去身上落的花瓣,“杏花都开了,你要就叫刘大山给你折几只拿去家里插瓶儿,我看过你有几只插花的瓶儿”
“我不要”
容娘笑着晃晃头,轻轻扶着腰腹,踱着步往村口走去。
杏花都已经开好了,为什么她心里想的人还不归家呢。
自那日见过秋娘家的杏花后,容娘每日都在想,也每天都踱步去村口瞧一瞧。
她那副盼不来郎君归乡的样子,搞得村里流言四起,都开始说周云渐是将她抛在这乡下了,大将军又怎会真的与个平民女子厮守到老呢,说不准就要另娶高门。
“胡说”,这些流言听得孟若衡生恼,“她们怎能背后说人是非”
“谁人背后不说是非呢”,容娘自己倒是很无所谓,不过茶余饭后消遣谈资罢了,又不能真的伤害到她,“又不是真的,随她们说去”
“污言诽谤他人者,按律当罚徭役十日的”,孟若衡也只好生闷气,他心里也明白,乡里宗族,不是计较这些的地方。
“你别气了,从前脾气多好,怎么身体越好性子越坏起来”
“我…”,孟若衡语塞,想说是因为如今有信赖家人,再不是茕然于世间,要小心依附人家篱下过活,心下又有些羞赧,说不出口,便搪塞着转移话题,“我在学府看见邸报,容娘,平远王议储了…”
连城战事月前便已了结。
冰雪开始融化时,顾谨和杨青便带兵入了草原,周云渐留在连城坐镇并部署兵力,草原部族本就不适合持久鏖战,又被斩断了和敕勒川王帐的来往,经过一冬的削弱,早就粮草耗尽,靠着生吃牛羊活命。
顾谨和杨青进草原不过半月时间,石勒部首领伏诛,勇锐尽斩,余下部民带着他们所剩无几的牛羊和家产,迁往敕勒川,并入匈奴部。
也因此,平远王声名更胜。
加上皇帝陛下去岁冬天又大病一场,时常精力不济,汤药已是不能断,平远王亲自服侍左右,慢慢也替陛下处理起诸多政务。
元宵节宫宴上,立储君一事,是先皇一辈的老王爷首先提出,接着便是群臣附议,显然,平远王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了立储君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