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辽东急报
“东家,庄上的杂活都基本上整理的差不多了,现在是不是可以招人开始修围墙?”
黄三这个管事也不知道忙的什么,不怎么热的天还弄得一头汗水。
“招吧,来的人越多越好,还有就是,你要将仓库里的粮食计算好,至少要有三天的存粮,如果快吃完了就要通知我去补充,知道吗”。
言无悔想到自己就带了五百吨大米,还有五百吨面粉,要是吃的人多,这一千吨可吃不了多久,看来下次回现代要多买点才行。
“东家放心,现在的粮食还是很充足的,就是招人后,也至少可以吃一两个月”。
黄三正色回道,粮食也是他每天都会重点关注的,所以听到言无悔问起,他都没怎么思考便说了出来。
一千吨粮食就是200万市斤,这时代的人营养不足,因此饭量会大很多。
按每人每天吃五斤计算,可以让一万人吃四十天。
“恩,你心里有数就好,还有我准备去一趟城里,你去叫百福过来陪我一起去吧”,言无悔说道。
“言大哥,你要去城里吗,马车我已经赶来了”。
黄百福倒是来的很快,身着一身现代的迷彩服,配着一头长发,颇显有些怪异。
“百福,珍宝阁你知道吧,我要去一趟那里”。
言无悔直接说明了去处,人也上了马车,顺带的还有一个不到两尺的箱子。
“我知道的,言大哥你坐稳了”。
黄百福说着,鞭子就在马屁股上轻轻一抽,较为简陋的两轮马车便缓缓开动了。
“驾、驾……快点让开”。
马车驶入得胜门不久,就见一骑快马在大街上飞奔而来。
行人也是纷纷避让,那骑手身着鸳鸯袄,腰间插着一杆小黄旗,看来是个加急信件。
从马车旁飞奔而过时,那焦急的表情,不用想也知道,这肯定又是哪里发生紧急事件了。
“言大哥,这是朝廷的六百里加急,肯定又是哪里的流贼陷城了,不然就是关外的的建奴攻破松山了”。
黄百福见言无悔看着信使发呆,忙给解释。
“哎,天下不宁啊,这大明也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言无悔感叹了一句。
“是啊,前几年建奴入关抢劫,孙督师全家一百多口都给杀了,真不知道下次再来劫掠时,会不会到我们庄子”。
黄百福闻言,也是深有同感。在他印象中,建奴才是最可怕的。
因为建奴每次入关,劫掠的都是以北方富裕地区为主,京城周边更是重点。
而农民起义军则不同,他们主要在北直隶以外的地区祸害,所以感触并不是很深。
言无悔可是查过历史的,知道要不了多久,阿巴泰便会率兵突入关内,河北与山东更是重点攻击的目标。
皇城。
御书房。
“参见陛下!”
一行三个身着大红蟒袍的中老年官员,齐齐向着崇祯鞠躬行礼。
“三位爱卿免礼,这是洪督师从松山城发来的六百里加急。现在,他们被困于城内,而且粮草急缺,要是朝廷没有救援,恐怕撑不了两月便会失守,不知道三位爱卿有何良策”。
崇祯将手里拿的一份奏报扔在桌案上,双目满含血丝的他,直盯着三人。
侍立一旁的王承恩见状,马上将奏报拿起,递到了为首的老者手里。
这老者正是内阁首辅周延儒。
他接过奏报一目十行的迅速浏览了一遍,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传给了旁边的内阁次辅杨嗣昌。
然后眉头紧皱,一副思索的样子。
杨嗣昌照样只是略微浏览一遍,便传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过本人这时却是向前一步拱手奏道:
“陛下,辽东情势现在及及可危,而朝廷又拿不出一兵一卒前去支援,山陕湖广等腹地,也是遍地流贼。目前朝廷根本无力顾及辽东,所以,朝廷应该与建奴暂时议和,等清理完内部的流贼,再一举扫平辽东”。
“真是荒谬,我大明朝立朝近三百载,又何时向他人乞和过?杨次辅你这是要陷陛下于不义吗?百年后陛下又怎么面对列祖列宗?当真是其心可诛”。
内阁首辅周延儒这时也站了出来,不过显然是唱反调的。
他这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
现在与建奴议和,实则就是求和,到时候免不了要有“割地赔款”之类的协议。
虽然不是他主张议和,但是作为内阁首辅,他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史书上也免不了落下一个卖国首辅的名声。
兵部尚书陈新甲本来也想出声附议杨嗣昌。
只是见周延儒如此激烈的反对,心里又打消了附议的念头。
他就是本能的投降派,认为大明打不过辽东的建奴,属于苟安的心理。
“首辅既然说的如此大义凛然,那不知道你可有退敌良策?现在洪督师他们可是朝不保夕,首辅可有钱粮兵马前去支援?”
杨嗣昌也是立马就进行反驳。
对于朝廷内部的状况,他算是了如指掌,自己跳出来说议和算是犯了众怒。
要是开大朝会,他必然会被御史言官们群起而攻之。
不过大明江山如今是危如累卵,做为一个有抱负的官员,也不能太过惜身。
因此,他才会如此直接了当。
“杨次辅此言差矣,没有兵马可以去各地卫所征调。至于钱粮也可以在赋税上加一两厘嘛,朝廷现在有难,相信百姓也是能够理解的”。
“前线的将士,见到朝廷如此尽心尽力的筹措兵马粮草,定会奋勇杀敌,不教建奴寸进半分”。
周延儒说得是云淡风轻,仿佛事实真如他说的一般。
杨嗣昌闻言,气得身体都有些颤抖,嘴里只是喃喃的念叨:
“尸位素餐,尸位素餐……”。
龙椅上的崇祯听到议和的建议,心里也有些意动。
不过,很快便被首辅的话给浇醒了,议和这样“遗臭万年”的事,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除非满朝上下统一意见,然后他才会“迫不得已”屈从。
所以,辽东的事也就只能如此搁置,任它自生自灭。
就当他不存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