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益州第章 荆州归附
刘璋最终下定决心归顺朝廷,真是半点心思也不敢起了。
太特么吓人了!跟有鬼似的!
带上众大臣和地图印信,并且传书州郡:不要抵抗,我自己都往汉中方向去投降了!
堪堪走到葭萌关,正遇上张辽的大军。
张辽早得了刘辩传信,不要难为刘璋,所以对他礼遇非常。
毕竟人家还是汉室宗亲嘛!
朝廷那边也派出官吏团队,去接收益州。
领衔的是钟繇,是“破晓”组织根据命令,找到的人才。
而益州还没有正式接手,贾诩那边又开始谋划别处,这次的目标是荆州。
“破晓”一直和刘表有接触,等于是刘表没事就跟天子沟通。
都是自家亲戚,刘表没太重的私心。
经过最初的奋斗,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没有过分的野望了。
打仗好像不是自己的长处,底下有能人也不知道。
黄忠、文聘、甘宁、伊籍、王璨等人,都是朝廷暗中告知,才被他发现。
经过长期的渗透,朝廷要对荆州那些不听话的世家下手了。
鉴于蔡氏是刘表的妻族,天子决定给他们个机会。
近日,刘表进行了人事调动,贴近司隶地区的守将,换成了大将黄忠。
经过多次比试,这位已经过了巅峰年纪的将军,被称为“勇冠江左”,无人能敌。
大家都已经是为了防备越发势大的朝廷突袭,却不想人家是去迎接真正的领导。
黄忠这样的大将,本身又是滞留人员,萧兵忆怎么会忘记?
早就和他接触上了,还给刘表传信,令其提拔黄忠。
当一万天子近卫出现在黄忠驻地后,他惊喜异常——居然是皇帝亲至!
刘辩亲切地接见了黄忠,赞扬了他的将略、武艺,并予以封赏。
随后,大军层层推进,每到一处,基本都是开城迎接。
这些年早都渗透好了。
接着,趁着其他地区还没得到消息,天子亲领三千虎豹骑,昼夜疾驰,直插襄阳。
接着一拐弯,到荆州治所,与刘表汇合。
同时,刘表与皇帝呼应,将一些有异心的世家,纷纷控制。
情报那是相当准确,尤其注重带兵的武将,只要是这拨人的助力,都在“破晓”的监视之下。
多方联动之下,几个世家都没反应过来,就被控制住了。
但并没有被屠戮,只是软禁起来。
之后皇帝直接露面,来了一次座谈会。
公开表明态度:家里有想做官的,去官学参加考试;
想经商的,我给你们一条发财门路。
但就是有一样:别碰兵权!
荆州以后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天子的旨意!
各个世家或迫于压力,或鉴于形势,都纷纷低头,承认了刘辩的正统地位。
不到一个月,益州和荆州同时被朝廷收复。
消息传开,天下震惊。
袁绍、曹操、袁术、孙坚四人,立即停止了一切征伐,找了个都放心的地方碰头,商量怎么办。
实在是怕了啊!
天子刘辩,雄才大略,不声不响,已经坐拥四个半州。
而且其中两个是天下最大、最富庶的州。
新得户口两百万,坐拥兵甲三十万,势不可挡!
虽然还未完成整军,可人家原先的军队,就够能打的了!
得到消息的刘备,高兴之余有点小失落:大侄子太优秀了……
孔融则松了口气:差点就要跪!
这几年北海郡有钱,但也受到周围虎狼的觊觎。
海盐遍销天下,袁绍眼红不是一两天了。
幸亏有刘备帮衬,陛下又暗中传讯,让自己在北海治下找一名人才。
他叫太史慈。
谁能想到,当初送信的那个年轻小将,居然有这等才略!
……
太极图里的形势大好,阳间关于萧兵忆的事情,却还在争论。
这次是对萧兵忆的遭遇进行辩论,主题是《以后还有人敢见义勇为吗?》。
争论基于两方面,第一点是:
普通人遇到类似的事,应该怎么办?
视频中的萧兵忆和徐指导,很明显都是有功夫的人,可以轻松应对那个团伙。
但如果是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到底如何管?
报警是必要的,但出警毕竟需要时间,这中间难道就任由他们施暴?
还有就是,普通人没有能力阻止,贸然上去,搞不好自己还要受伤,甚至威胁到生命。
而第二点争论就是:就算有勇气和能力,又如何保证见义勇为者不被追责!
连萧兵忆那样的好功夫,也难免失手,打伤了一个,换做一般人,那肯定更没轻重。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要看施暴者正在进行哪种侵害。
如果是五类重罪,那阻止的人可以拥有无限防卫权。
但真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很难界定当时的侵害程度。
比如这伙人的行为,萧兵忆就不具备无限防卫权,所以他还被关了几天。
而有些侵害行为,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同样不具备无限防卫权。
比如前几年,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某地的站前快餐店,发生过这样一起恶性案件:
几个社会闲散人员,因为搭讪未果,把人家按住就打,还恐吓周围的人不要多管闲事。
为首的施暴者,用雨伞击打受害者头部,最后致其死亡。
后来他们虽然被抓获,并被法律严惩,但却引发出一个问题。
网上热烈讨论的是:周围的人为何如此冷漠?
有一些观点很引人深思,比如: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会上去阻止,但事后我会不会被追责?
当时那几个人的情况,属于已经红了眼,我无法从他们手中救走那女人,只能跟他们对抗。
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我会不会被追责?
有懂法的指出:如果平安将女子救出,你还真没有那个权限!
因为女子如果受伤不重,很可能他们会被定义成寻衅滋事。
如果见义勇为者,将他们中的某人造成重伤,同样会被追责。
只不过因为当时的特殊环境,见义勇为者是出于阻止犯罪,可能会被减轻责任,或者免于追责。
注意,是可能!而不是确定!
就是这第二条争论,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