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阎王:您真把历史全改了? > 第165章 曹魏集团的失意者

第165章 曹魏集团的失意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萧兵忆下了层楼,门挨门是曹植和杨修。

    找杨修聊完,萧兵忆对这人没啥好印象——情商低,嘴还欠!

    进了门,萧兵忆刚做完自我介绍,杨修就开始秀情商下限,还自以为幽默。

    对着旁边一个鬼卒说:“他是小兵乙,那你肯定是路人甲了呗?”

    然后就开始跟萧兵忆神侃一通,说得骈四俪六的,实际空洞无比。

    萧兵忆虽然没读过那么多治国之道,可他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在好几个朝代,制定过发展的基本纲领,比杨修纸上谈兵强多了!

    而且这人还没眼色。

    萧兵忆根本都没给他好脸,他还在那自以为是,叨叨个没完。

    难怪曹操不得意他,哪个领导能喜欢这样的下属啊!

    回头非得缝上你那张臭嘴!

    出了他门,萧兵忆稍微调整情绪,又找曹植了解情况。

    曹植属于郁郁而终,没捞着接班人的位置,被哥哥曹丕打压了。

    听他话里的意思,还是对董事长的位置耿耿于怀,而且还多次提到杨修。

    萧兵忆嘴上不好意思怼他,心里想:“难怪你争不过你哥,瞅瞅你找的参谋。人曹丕找的谁?贾诩!你找杨修这么个货,能争得过才怪。”

    再有,萧兵忆觉得曹植有些言不由衷。

    曹操是不给他机会吗?是曹植自己没把握住而已。

    老曹还是挺喜欢曹植这个儿子的,只不过试验了几次,这小子有点烂泥扶不上墙——耍点小聪明行,干正事没长性。

    另外也跟郭嘉一个毛病,过于的肆意纵情。

    再走访一位,是夏侯渊。

    这位死得不值当,觉醒得也离奇。

    他当年守定军山,勤快大发劲了,身为主帅亲自带人去修烧毁的拒角,结果被黄忠斩杀。

    死后有点怨念,但一直没彻底觉醒,浑浑噩噩地过了几世,总觉得意难平,又不知道因为什么。

    好巧不巧,有一世没积德,沦落畜生道,投胎成了匹战马,结果就被拒鹿角扎死了!

    这下再到地府,他彻底觉醒,经历一世觉醒一世,地府看实在没法安排了,就暂停了他投胎的资格。

    再拜访的,是两位有点憋屈的人物,一位于禁,一位是徐庶。

    他们的问题就有点复杂了,萧兵忆听了都有些唏嘘。

    如果按照演义的内容,徐庶应该是憋屈死的,但实际并非如此。

    徐庶本名徐福,经历跟《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仿佛。

    但区别在于,并不是曹操主动抓了他母亲要挟他,而是在跟随刘备战败后,家眷在战乱中走散,被曹军俘获,他的老母亲也没有因为徐庶去而自尽。

    还有就是,徐庶并非临走才举荐了诸葛亮,反而是一被刘备重用,立即就推荐了他这位才学惊人的同学。

    公元207年,诸葛亮就出山辅佐刘备,而徐庶是公元208年离开刘备去往曹操处,两人还共事了一阵子。

    萧兵忆问徐庶心结何在,他长叹一声,缓缓道:“我总觉吧,自己整个人都是分裂的!从心底里,我是愿意为玄德公效力的,而且他也确实重视我。”

    “后来老母亲被曹军抓了,我的心就乱了,辞别玄德公,去曹操治下侍奉母亲。”

    “这一去当然就走不了了,于是我又为曹操效力。”

    萧兵忆欲言又止,徐庶见了摇头苦笑:“你肯定问,我既然想回去,为何母亲去世后不走,对吧?”

    萧兵忆点头,等他继续说下去。

    徐庶继续道:“那时候讲究忠、义,人都注重名声,我也不能例外呀!头一次改换阵营,我还可以说是为了孝道。可如若再反曹归刘,我又能如何解释啊?要说曹操对我不重视,也不完全是,我总不能做个反复无常的人吧?”

    “就这么纠结了几世,我郁结于心,每一世都活得不痛快。终于在后世的演义出版后,我彻底觉醒了——演义里把我写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与事实出入颇大,让我十分惭愧。”

    从徐庶的叙述中,萧兵忆得知根本没有这回事。

    其实不用问他本人,按逻辑推断也能知道真相。

    徐庶后来做到了御史中丞,官职可不算小了,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检察长,外加中央政府秘书长。

    而如果徐庶真的摸鱼,又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位置呢?

    但这个官职是曹丕给封的,曹操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太过重用徐庶。

    这徐庶属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了,萧兵忆觉得还是要找专业人士咨询一下。

    结果没想到他后面的于禁,问题比他还复杂。

    萧兵忆只知道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其他就没什么了解了。

    互相问候完毕,于禁就开始讲述他的不幸。

    应该说他的前半生,还是很顺利的,直到那个改变他一生的选择——投降。

    当年关羽攻打樊城,守将张郃求援,于禁率领七路大军去救,结果变成了为关二爷的无上威名添砖加瓦,而且是很重的一笔——水淹七军。

    于禁战败后没有死战全节,而是投降了。

    本来这事也正常,这是内战,力尽战败投降,关羽也干过呀。

    但这回于禁身边有个人,与他形成了对比——庞德誓死不降,最终如愿以偿。

    后来关羽被吕蒙击败,战俘于禁又被东吴方面俘获。

    直到曹操去世,于禁也没被营救回去。

    到曹丕称帝,孙权出于形势需要向魏国称臣,于禁才得以返回魏国。

    但曹操生前给于禁下过评语,大概意思是说:我和于禁相知三十年,没想到他还比不上庞德。

    于禁的晚年可以说过得十分压抑,经常被嘲讽,曹丕也不怎么待见他。

    最终于禁郁郁而终,真真是憋屈死的。

    这属于是时代认知的局限性。

    按照今天的理解,对个人而言,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你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要求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

    况且于禁是尽力了的,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他必须战死。

    于禁投胎,干脆是一次都没成过,可见他有多愤懑。

    萧兵忆都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于是问了一句:“那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于禁久久无语,最后沉重地说:“愿死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