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阎王:您真把历史全改了? > 第129章 大明的拐点

第129章 大明的拐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皇太极也不是一开始就清醒。

    五月,后金再次来犯。

    这次打的是宁远。

    努尔哈赤才死了一年,皇太极就能统合各部,再次发动进攻,说明他的内政能力确实很高。

    但接下来的结果也说明,打仗他确实比不上他爹。

    努尔哈赤起码还摸到了锦州的城墙,凿下来几块城砖,而皇太极连城墙的边都没沾上。

    因为这次明军阵容齐整,还出城迎敌了!

    没错,不守城了,跟你野战!

    皇太极以为明军是飘了,大肆进攻。

    皇太极想的是:你放弃优势,跟我骑兵对决,是弃长用短,自取灭亡。

    结果明军用行动告诉他:你想多了。

    明军之所以敢出城列阵,是建立在对双方战力的充分估计上。

    赵率教和满桂觉得能打过,因为列阵的,是孙承宗一手打造的关宁铁骑。

    这是明朝唯一能和后金军正面作战的部队,而且是骑兵。

    再者,人家也没说不用大炮!

    皇太极觉得明军用不上大炮了,是因为会误伤。

    但他忘了,可以炮火延伸,打你后边。

    双方打起来后,因为炮火覆盖,冲锋的后金士兵直接被截断后路,跑都跑不了。

    这就是这次战役的基本概貌,往后一个月,以此类推。

    总之皇太极什么收获也没有,损失比他老爹上次来还大。

    但皇太极比他爹能忍,写了几封劝降的信,就回去舔伤口了。

    收到信的赵率教非常纳闷:你占优势劝降,我还能理解。打败了你废什么话!

    正是这次失败,让皇太极确定了战略方针,此后好久都没再找明朝的麻烦。

    另一边的京师,崇祯皇帝向自己的老师,提出了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如何抑制土地兼并。

    崇祯执政以来,虽然采纳了萧希承的建议,施行了很多有力的举措,但农民起义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

    归根结底还是以前的皇帝太能造害了。

    崇祯的哥哥、爷爷、曾祖,三代人连续接力,将大明集团祸害的就快破产了。要不是他老爹命短,估计还要加上一位选手。

    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当然就要造反。

    当然起初规模是零星的,但根子上的问题,崇祯毫无办法。

    农民破产,在于长期的土地兼并,而既得利益者是士绅阶层,如果动了,马上就要失控。

    于是崇祯向老师萧希承求教。

    其实这是个无解的问题,而萧希承的办法也比较缺德:让他们乱!

    土地现在掌握在士绅手里,但让农民起义军过一手,不就收归国有了吗?

    对外就宣称,因为国家财政困难,需要用战利品抵扣军费,而土地,也是战利品之一。

    接着萧希承给崇祯皇帝讲了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一个朝代走向灭亡,根本原因就是现有资源无法满足所有国民的需求。

    有了矛盾,就会有冲突。

    新的国家建立,实际就是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循环往复。

    国民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层:士绅和农民。

    世家也是包括在士绅阶层内的。

    农民阶层的诉求很简单,吃饱饭。

    而士绅的要求就比较多了。

    士绅对土地有着无限的渴求,但土地是有限的,所以士绅阶层如果不支持统治者,联合起来作乱,结果将是颠覆性的。

    相对而言,农民起义组织散乱,也缺乏人才,暂时无法撼动统治基础。

    所以历朝历代,宁愿镇压农民起义,也不愿意碰士绅阶层。

    士绅一直侵占农民的利益,但农民认为这是朝廷的缘故。

    士大夫不纳粮,不少农民就把土地挂靠在他们底下。

    但士绅的贪婪,会让他们想尽办法把土地弄来。

    所以到一个王朝的末期,往往是两边一起出问题。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方法有两种:一、生产力极大提高。二、对外扩张转移矛盾!

    现在明朝在做第一点,但需要时间。

    第二点暂时没能力,自己家都快守不住了。

    所以崇祯需要争取时间。

    但也必须立即遏制土地兼并。

    萧希承的方法是:转移他们的目标。

    要土地的根本目的是赚钱,让土地不值钱就行了!

    正好现在已经开始推广高产作物,等两年粮价降下来,土地就没那么值钱了。

    不但要阻止士绅买地,还要想办法让他们掏钱!

    明朝缺钱,有一部分原因是货币不流通。

    缺贵金属是一方面,钱存起来不花也是主要原因。

    大明宝钞为什么贬值,根本原因就是无法和等价贵金属挂钩。

    纸质货币没有国家信用做背书,那就是废纸。

    当时有大量财富的人,往往不愿意拿出来投资,而喜欢藏起来。

    这边国家缺铜缺银,而拿到货币的挖坑埋起来,当然是越来越缺。

    边事、民事、财政,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压得崇祯皇帝有点喘不上气。

    都不知道从哪下手。

    萧希承又拿出一本奏折,崇祯看了以后,直呼中兴有望。

    几年后,这篇《崇祯元年治国策问》的奏章,被称为崇祯中兴的核心方略,被百姓称道的同时,也成为官员争相学习的范本。

    萧希承从各个方面规划了明朝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制定了为期十五年的发展方要。

    这下崇祯皇帝有了干劲:老师这已经不是把饭端到手边了,简直都替他嚼碎了,咽就行了!

    方向、方法、执行的人,全给安排好了。

    之后的一年,大明朝着士绅们看不懂的方向发展,并且一派欣欣向荣。

    大臣们发现皇帝特别热衷于工商业,开办了许多皇家挂名的买卖。

    银行大家能理解,钱庄嘛,确实是好买卖。

    盐、铁、矿,也能解释。

    本来都是你家的,原来是承包出去,这回你自己干,也说得通。

    但什么连锁超市、远洋船队、纺织厂之类的是什么鬼?

    这不是与民争利吗?

    于是纷纷劝谏,说国家还是要以农为本,这是祖制啊!

    崇祯很淡然地道:没耽误农业啊!今年高产作物已经初见成效,报表你们没看到吗?

    大臣们怎么会看不到,这就是个借口。

    核心的意思是:我们眼红了!

    你别光顾着自己赚钱呀,带我们一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