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重修盟约
使团受到辽国国主的隆重接待。
天祚帝真是有点扛不住了。
他比徽宗还不靠谱,徽宗赵佶是懒,爱享受。
而天祚帝在这个基础上,还多了个“作”。
辽国被他祸害的乌烟瘴气,打不过金国不说,自己这边内耗还严重。
到处是叛乱,一些大贵族,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时起兵。
去年不得已,还捏着鼻子册封了完颜阿骨打,正式承认了人家的皇帝名号。
这就是打不过认怂了!
现在收到大宋的国书,居然是来雪中送炭,虽然免不了付出些好处,但总比丢了江山强吧。
是以天祚帝收起了以往的狂妄,对萧毅的态度十分客气。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实在如今的形势,确实装不起了!
他去年之所以捏着鼻子承认金国,是因为辽国境内不但四处叛乱,还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
个别地方严重到易子相食。
听说宋朝这些年粮食大丰收,存粮仓库里都放不下了。
之前宋国递交国书,意思居然是要帮辽国?
天祚帝就算再不称职,也知道大宋这时候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居然反而来援助辽国?
他已经做好了出点血的准备。
所以对宋国使团,他耐着性子接待,尽量把援助落实。
等谈判开始,宋国的条件让他大吃一惊。
不是太苛刻,而是太优渥了!
不但没有提出敏感的燕云十六州问题,连其他过分的条件也没提。
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你说要是大宋的战斗力渣也就罢了。
这几年辽国收集的信息显示,大宋禁军的战力有了较大提高。
主导军事改革的,正是眼前的这位萧太尉。
据说他不但是宋朝武官第一人,也是大宋的财神爷。
连皇帝的零花钱,都是他供着的!
有钱自然干啥都方便,宋朝的禁军粮饷充足,装备、训练都比从前有了很大提升。
不可能是怕了辽国!
萧毅接下来的发言,解了辽国朝堂上下的疑惑。
原来是宋朝也感受到了金国崛起带来的威胁。
毕竟辽宋也算维持了百年的大体和平,就算偶有摩擦,也是小打小闹。
况且辽国崇尚汉文化,两国没有理念上的冲突。
但金国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野蛮民族建立的国度,信奉的是丛林法则,和宋辽两国有本质的区别。
现在金国兵锋正盛,辽国抵挡不住了。
出于兄弟之邦的情谊,大宋决定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辽国渡过难关!
天祚帝惊喜异常,这真是礼仪之邦啊!
之后两国详细商讨了援助的细节。
宋朝向辽国提供急需的粮食,并且给予大量钱财。
数量之大,令辽国上下震惊。
但可不是白给的,知道你们也还不起,拿东西抵吧。
别的你们也没有,牛羊、矿产资源你们不少吧?
北宋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百姓的餐桌上日渐丰富。
普通人家也吃得起肉了。
当时还不时兴养猪,牛羊肉是主要的肉食来源。
至于矿产,辽国一不会勘探,二不能利用。
你们用煤干什么?烧火取暖再一氧化碳中毒咋办?!
铁矿?你们会炼钢吗?有钱发展工业吗?
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还是当个原材料输出国吧。
天祚帝觉得自己占了老大便宜。
拿些没用的东西,换来了急需的粮食和钱,这买卖划算啊!
看萧毅更加亲切——这宋国的财神,撒钱都撒到辽国来了!
再下来,也都是一些看似对辽国十分有利的条款。
宋朝决定加大两国互市力度,对辽国开放更多的商品。
连从前严格控制的盐铁都放开了!
大宋皇家银行也在辽国各重要地方开设分行。
更重要的一条是:宋国决定后撤两国边界的军队!
提出辽国也需照此办理,双方在边界陈兵减少,大大降低了彼此防备带来的损耗。
这样辽国能腾出更多有战力的军队,应付来自北方的威胁。
众所周知,那时候的边军比起中央军,更有战斗力。
有了这些精兵,辽国或许能缓过这口气吧。
至于岁币的事,自然从此就免了。
每年百万贯,对大宋如今来说,已经不算什么。
此次援助涉及的款项都超过千万。
但这是脸面问题,天祚帝此时天下都快丢了,自然不敢较真。
缔结新的盟约之后,天祚帝盛宴款待了使团。
作为正使的萧毅,更是受到辽国上下的礼遇。
本来他上次出使,就和不少大臣结下了交情,这次带着诚意而来,真金白银地付出,自然备受追捧。
萧毅还适时对天祚帝表示,多亏那些与他认识的大臣从中斡旋,才能得到宋朝这么大力度的援助。
在天祚帝面前,将那些与他有关系的大臣,极力抬高。
这是有功于国,天祚帝自然记住了那些能办事的人。
过后慢慢重用吧!
之后一段时间,萧毅受到辽国贵族的热烈追捧,对这位宋朝重臣,朝堂上下无不卖力结交。
实在太有投资价值了,不到四十岁的一品大员!
而且据可靠消息显示,这位萧太尉,对宋国皇帝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基本是每奏必准,深得皇帝信任!
十多天的时间,萧毅基本是在酒宴中度过。
给他递请帖的辽国官员下属,在国宾馆外排起长龙,久久不散。
宴会之余难免有点娱乐节目,而且辽国贵族玩得花样百出。
萧毅觉得最近营养都有点跟不上了!
私下里,作为亲军护卫队长的韩世忠,忍不住问:
“殿帅,良臣不明白,为何不趁机讨要燕云十六州?”
北宋人对这块战略要地,自始至终都不曾忘。
萧毅眯着眼睛道:“现在不要,是为了将来拿得更多!”
“辽国如果倒了,金国势力大增,我们又要面对一个强敌。但如果我们这时候拉一把辽国,让他们和金国继续耗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
“而我们大宋,国力蒸蒸日上,届时将以更小的代价,得到更大的好处!”
韩世忠低头施礼:“良臣受教!太尉高瞻远瞩,人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