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人物的一生二世 > 第24章 要去就多去几个

第24章 要去就多去几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天,传久到爷爷那去,见爷爷愁眉不展的,便问是怎么一回事。爷爷说:“镇上派人来传话,说是县里要组建保安团,每个村都要去人,咱村总共才几个人啊,就摊派了六个人头,我正犯愁呢。”

    传久眼珠一转,说:“爷爷,这是好事啊,当然要去。六个人太少啦,要能多去几个才好呢。”

    爷爷眼睛一瞪,“你说什么胡话呢?别人躲都来不及,你还要多去人。”

    传久不慌不忙说道:“爷爷,你听我给你算笔账。这二年虽然没打仗,可我看过个一二年,就又要开打啦。咱村已经有人在县里当兵了,省里再抽壮丁就不能在咱村抽了。村里的人在县里离家不算远,可省里抽的就不知弄到哪去了。再说村里有好多人还不会打枪,经过训练回到家里,就是一个老手啦,给条枪就是猎手。”

    爷爷听罢点点头,转身出门走了。传久和奶奶聊了一会天,就走啦。

    第二天村里作出决定:凡到县里当保安团的,军饷归己,村里每年补助四百斤粮。

    又过了二天,村里派出最油滑的章功顺,带着十个青壮年,开赴县城,参加选拔。爷爷和族老给他们饯行,要求他们认真训练。特别交待功顺:带多少人去,就要带多少人回来。

    传久塞给功顺叔一叠钞票说:“到了队伍里,一方面努力训练,这是你们以后保命的本钱;一方面要巴结上官,不找你们的麻烦。如果需要钱财方面的支持,就捎个信回来。”

    到了县城,别的村派出的近一半是老弱,只有章庄是一色青壮年,章功顺嘴上讲的也漂亮:“为家乡作贡献,为长官分忧愁”。县长一见大喜,大手一挥,十一个人全部留下。

    一个半月的训练完毕,成绩全部优良,给长官脸上增辉不少,分配时最小也弄了个班付,功顺因为马屁拍得好,非常的听招呼,事事请示汇报,再加上时常请客送礼,深得长官的欢心,给赏了个排长,屁股上也挂上了盒子炮。

    一转眼,又要过年了。这天姥爷家来了一位客人,传久进门后,才知道是小舅王宣志回来了。在一起闲聊许久,传久觉得小舅有些怪怪的,平时说一句话,都要在嘴里打三个圈后再讲出来,给人一种非常谨小慎微的感觉。可他在和姥爷探讨关于时局的一些问题时,父子俩又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的,言语中对政府又表现出很强烈的厌恶,显示出强烈的书生意气和极强的好胜心。

    和小舅聊起在上海混得如何时,小舅说原来在中学当老师,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不曾想后来让朋友给坑啦,老婆也死啦,伤心之余在上海混不下去了,所以回家投奔父母。语气中带着些惆怅,脸上挂着一丝伤感,传久从小舅的眼睛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愤恨、悲痛,还带着些哀伤,传久心说:看来小舅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啊。

    过两天,传久陪着小舅在村子里四处转了转,看到村里迅狼队的人个个有枪,小舅虽然什么都没说,可眼中除了羡慕,还有点别的意思。传久让人取来一支驳壳枪,带着小舅上山打靶。

    午后的阳光灿烂却不炙热,洒在身上暖暖的,让人感觉有些慵懒。带着些许温柔的微风轻轻吹动着枝条,展翅翱翔的鸟儿划过长空,留下串串鸣叫。

    天空湛蓝,浮动的白云悠然飘过,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射过来,在地面上留下了点点的斑驳光影。甥舅二人边走边聊,山路虽然不是太崎岖,但也不是很平坦,传久是走惯了的,可看着累得脸色发白、气喘嘘嘘的,但还在咬牙坚持的小舅,传久决定以后有机会帮帮他,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亲戚啊,更有八成以上的可能是那边的人。

    到了山上,‘乒乒乓乓’的一通乱打之后,看着土溅叶飞、鸟惊老鼠逃的,心中的郁闷得到了发泄,小舅的心情明显好转。传久开始嘲笑他,把小舅的枪法糗得是一钱不值。小舅开始反驳,说不过了,就摆长辈的谱,要揪传久的耳朵,舅甥二人说说笑笑地下山了。在路上传久对小舅说:年后有机会去趟上海,看能不能找找害他的人的晦气。小舅笑笑没吭声,不过传久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感激。

    年前,传久向爷爷请示,要进城采购年货。奶奶在一旁说情,爷爷看在传久确实好几个月没出村的面上同意了,不过只让玉杏陪同,不许和兄弟们同去。传久是满口答应。第二天一早,二人一骑就出了村,在镇上的货栈里换辆马车直奔县城。购买礼物时让传久非常头痛,精美华贵的东西买回去,不仅不会让长辈们夸奖你,反而会劈头盖脸的数落你一顿,说你不会过日子啦,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啦等等。

    所以传久在选购礼物时,尽量挑一些经济实用的东西,如爷爷的烟丝、姥爷的文房用品,小侄子们的玩具一大堆,嫂子侄女们的花布来几匹,奶奶、姥姥和婶子们的颜色就要素净些的,针头线脑的也不能少,再把大大小小的镜子弄上几十块,玉石烟嘴和铜烟锅的烟袋弄上十几套,这是给伯伯和哥哥们的,还有各种零食是绝对不能少的,每样来个二三十斤。

    不能忘了姥爷交代的学生们的纸笔墨等学习用品,当然还有自家要用的烟酒糖茶、糕饼点心这些过年必不可少的东东。大宗商品采购完了,传久正在琢磨还需要买些什么时,遇见了同村当兵的兄弟在巡逻,便问他们过年能不能回家,这个兄弟说还不清楚,没听功顺叔说起过。于是传久让他通知功顺叔过来,功顺叔说:“长官们还没安排,不过八成是回不了家的。”传久想了一会,让功顺叔安排晚上请客。

    传久和玉杏则去了绸缎庄,买了几块绸缎,再买了几种干鲜水果、点心。到了晚上,与功顺叔的上司营长、连长二对夫妇见了面,传久放下身段把太太们是好一顿赞美,年青的当然是貌美如花、贤良淑德,年纪大一点的当然是气度高雅、格调不凡啦,逗得太太们眉开眼笑。再对长官们表达了对军人的勇武和舍生取义无限崇敬之情,让二位长官酒还没喝进嘴,就已经醉了三分,有些飘飘然了。

    国人好酒,并不是说真的好喝那么一口,而是因为那个气氛,由此便滋生出华夏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之一——酒文化。酒能激发灵感,文人相聚小酌几杯可以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武士相聚则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得兴致来时嬉笑怒骂,或是比武场上一决高低。亲友相聚更少不了酒,文雅点的畅谈亲情旧事,粗俗些的猜拳行令热闹非凡,才显得阖家欢乐,其乐融融。

    酒更能活跃气氛,降低戒备心理,拉近人的感情。陌生人上了酒桌,几杯琼浆下肚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上了酒桌,玉液一灌可以变成兄弟,这就叫酒文化。 朋友之间的关系加深,一半靠互相往来,另一半那就是要靠酒桌了。同是嗜酒如命,同样会喝得烂醉如泥,但大多数人不会借酒装疯,以醉作邪,因为会被人笑话喝烂酒,没酒品。

    果不其然,酒菜一上桌,传久便让伙计换下酒盅取来酒碗,说是军人当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显出豪爽,让二位长官频频点头。几个人是头次见面,一开始营长还大大咧咧的认为不过是一个乡下土包子想巴结自己,能多多少少敲一笔。可一见到传久的谈吐举止做派,这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少爷呀,让他有了拘谨的感觉,言谈举止都还比较小心。

    但是到了酒桌上,传久殷勤的劝了两圈酒之后,二位官长脸一红,头一热,便和传久称兄道弟起来了。连长因为上官在此还注意点场合,营长的酒品差点,几碗酒下肚嘴就瓢啦,一通从军趣闻啦,扭转战局的英明决断啦,孤身闯阵的英雄行为啦的胡诌乱侃,再加上连长在旁不停地佐证,还有不断的引伸夸大,传久更是表现出极大地景仰,口中连连赞叹,频频举碗殷勤相劝,让营长都觉得自己勇超张飞,智比孔明了,宾主很快就进入了豪言壮语期了。

    那种用眼神表达欣赏或崇敬,再加上恰当的语言,既能落落大方地拍人马屁又不露谄媚的范,比那种滔滔不绝地口吐莲花、阿谀奉承般的溜须拍马,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得多,也能更让人心安理得的把这通马屁,舒舒服服地吃下去。传久的这套让功顺叔很是吃惊,也深感自愧不如,他可不知道,传久在后世中有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在各种宴请中实践这门艺术。

    人在酒桌上就爱讲义气,尤其是像闯荡江湖的、当兵的这一类粗犷豪放之人,特别是在酒桌上喝高了之后,那就更是爱面子、讲义气。营长大人现在就处在似醉非醉之间,明明是喝高了,却又没有彻底丧失意识,酒酣耳热之时,这时候正是说醉话、办醉事的大好时机。营长大人大着舌头发话啦,拍着不甚强壮的胸脯要为传久这个知情识趣的小老弟排忧解难。

    传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本想请长官们高抬贵手,让本村的叔伯哥哥们回家过年,可今天看到这样的长官,对弟兄们如此的义气,如此的关心,想来兄弟们不回家也是可以的,总不能让二位长官为难不是。”可人家营长不干了,拍着桌子大着舌头说:功顺他们不回家还不行,是不遵军令,否则就要严惩不贷。当场就下了命令,让连长监督执行,喝红了眼睛的连长当然拍着胸脯保证遵照长官的命令照办执行。

    酒足饭饱后,传久让玉杏给二位太太每人送上二十块的红包,再奉上薄礼,大包小裹的让这几位相当满意,二位长官依依不舍地与传久告别,拍着胸脯说不会委屈了老弟的兄弟们。回到旅店,功顺说:“传久啊,不回家就不回,花那么多的钱,不值当啊。”传久说:“值当。叔,只要你们以后在这的日子好过些,花多少都值当。”又让玉杏拿了些钱给功顺,:“叔,我明天就先回了,你去给他们拜年送礼的时候,把回家事情给落实喽,多的就是你们的车马费。”

    上午又在街上转了一圈,继续在各个店铺中扫了一回货,看看大车都装了大半车,估算着东西买得差不多了,中午就开始往家赶。回到家了,传久先到爷爷那报到,把功顺他们的事作了汇报,得到爷爷的首肯,然后回家,帮着玉杏准备年货。玉杏家里忙着分配礼品,传久也忙着把活鸡、风干鸡、咸蛋什么的给爷爷、姥爷、伯伯家送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