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都市重生:从卖煤气罐开始 > 第150章 引起社会关注(求订阅,2/4)

第150章 引起社会关注(求订阅,2/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首长感慨:“哎,其实56年的时候,我们也造出过光刻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落后。”

    “后来有人鼓吹,‘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导致我们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重生前,陈飞进是业内人士,对此十分了解。

    回顾种花家半导体历程,简单来说,50年代开了个好头,6、70年代一路向前,80年代上半场仅次于米国,甚至比肩东瀛。

    但转折也正巧就出现在80年代下半场。

    彼时恰逢东瀛半导体产能过剩,与米国半导体大打价格战,“造不如买”的思想开始在国内兴起,一大批企业抛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盲目引进开放,走上了以‘贸工技’为指导的发展路线。

    之后,国内集成电路当时在科研、教育、产业方面也出现了脱节,国产光刻机与最先进技术的差距,已从当年的7年拉长到了20多年。

    虽然现在军方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大环境已经很难改变,上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主流仍然是以买为主。

    看出众人的神情低落,陈飞进连忙说:“首长,其实不用太担心,未来三到五年,我们东方红集团就能自主生产芯片,届时就可以批量生产芯片。”

    对于陈飞进的保证,众人以为仅仅是安慰罢了。

    殊不知,陈飞进已经盯上了东瀛三零的光刻机和芯片技术。

    只不过,现在东瀛的泡沫还没有被戳破,并不是下手的好时机。

    不过,这种事情说多了没用,还是要看结果。

    之后是一批枪械的展示,军方更是赞不绝口。

    但是一问市场价格,连连摇头,表示买不起,买不起。

    在得知这些都是外贸出口武器时,又是频频点头,表示一分钱一分货,不贵。

    一群可爱的双标。

    最后,陈飞进提出了自己的小小要求:“年底,或明年初,有一部我投资的电影要上映,主要是为了宣传我的车和枪。”

    “国内肯定会引进,不过审核可能会有麻烦,不知能否请军方帮忙?”

    “哈哈,小意思,打声招呼的事情。”一名军官大大咧咧说道。

    有了这层保证,陈飞进心里踏实多了。

    作为过来人,陈飞进知道,永远不要小看内地市场。

    了那么多钱,没人希望亏本。

    ……

    把顾问团丢下来和毛子继续讨论后,陈飞进返回榕城,开始着手采购事宜。

    第一批货,已经送上了发往莫思科的列车,这些货物都是东方红集团自己生产的,因此速度很快。

    说来惭愧,东方红集团生产的都是小家电,或者高端日用品,并非毛子急需的生活日用品。

    即便是东方红集团产的罐头,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自然而然,大量商家打来的电话,寻求合作。

    陈飞进对此都是来者不拒,要求他们带样品来验货,并告知了验货标准。

    很多人以为只是走个过场,理所当然被刷下来。

    “为什么不行?我们家的产品卖了二十几年了,好好的。”一位厂家代表不服气问道。

    冲田职家不为所动,陈飞进任命他为产品负责人,证明是对他的信任。

    他不敢辜负这份信赖,直接拒绝,不讲半点情面。

    还有一些厂家,样品没有问题,可交货时,却出了幺蛾子,陈飞进又让人原封不动退回去。

    和扣扣索索的牟其盅不同,陈飞进是大手笔收购,数量之多,完全超出了合同数量。

    从铁道部请来的退休老科员帮了大忙,他只听了工厂所在地的名字,立马就给出了运输路线,使得采购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沿海城市的货物,则是集中到了港口,统一由货船拉走。

    陈飞进让羊城的外贸商人张永民租了一条集装箱大货轮,一路北上装货,最后抵达莫思科。

    在陈飞进的指挥下,东方红集团展现出极高的效率。

    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一些人是拿不到利益,一些人是羡慕嫉妒恨。

    其中包括周卫国。

    自从上次和陈飞进闹翻后,他一直想着怎么找回面子。

    若是不给陈飞进一点颜色看看,以后工作还怎么开展

    然而第一次交锋,周卫国完败。

    不死心的周卫国,耐心等待,很快迎来了第二次机会。

    随着东方红集团采购的大量货物来到了榕城,周卫国开始找各种理由卡着。

    先是设立关卡,提高路费。

    其次加大检查力度,人为减缓进度。

    最后各种突击检查,以安全消防的名义,限令东方红集团整改。

    还别说,这套操作下来,的确恶心到了东方红集团公司。

    “陈总,那周卫国显然是和我们不对付,故意刁难我们,这已经是这星期第二次消防检查。”蔡王恺苦哈哈找过来说道。

    陈飞进料到事情没这么容易结束,却没想到周卫国竟然在这种大事上找茬。

    不过,仔细琢磨,人家动用的手段都在规则之内,不算出格。

    “我知道,剩下的事情我来解决。”

    陈飞进找到了人民报的记者陈民凯,向他反馈了情况,包了个大红包后,对方花了一天时间走访,然后写了一篇名为《外贸出口,少使点绊子多干点实处》。

    文章里,大报记者陈民凯将自己一天之内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指出了层层审核的弊病,并以此与苏盟老大哥做对比,列举了以米国为首国家的市场机制与高效。

    最后45更是进行灵魂拷问:“在关键时刻,不想着帮助企业抓质抓量,却处处设置人为关卡,图什么?苏盟的解体近在眼前,却有人视而不见。”

    “人们常说国企效率低,在我看来,部分地方政府,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生存积极性和效率,这种行为绝对不可取!”

    报道很快刊登出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特别是在报道中提到,“像东方红集团这样年利润超过1亿美刀外贸企业,都不能摆脱这种问题,更不用说其他企业”,说道了许多人的心声。

    中央开会时,许多人借机拿出来说事,引起了争论。

    而在榕城市里,某位大人物也注意到了这件事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