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该是开科取士的时候了
钟老听完常升的话,右手虚空一抬。
常升只感觉一道温和的气流从下而上,将他慢慢抬了起来。
于是,对于钟老的实力更为震惊了。
两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接触!
这就是传说中的气功?
除了传闻中隐居的剑圣本人,还有谁能有这等能耐?
果然,自己找对人了!
常升起身之后,见到大堂内很多人都在看着这边,于是对老头说道:
“钟老先生,这里人多眼杂,不如请您移步去我们常府一叙?”
老钟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反正自己也没地方去,这位常公子对自己还算是有礼,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走吧。”
此时。
钟老头已经猜到了面前这位公子的身份。
姓常,从小在军营中摸爬滚打长大,有个侄儿还叫雄英……
不用说,这位就是大明开国猛将常遇春的儿子了。
至于他请求自己去保护的人。
恐怕,就是当今太子的长子,朱雄英。
……
朱雄英随着朱元璋来到了奉先殿。
爷孙二人有说有笑的,先是聊了会天,接着朱元璋开始批阅奏折。
每个关键奏折在看完之后,朱元璋都会将奏折递给一旁的朱雄英,让他看看,顺便听听自己孙儿的想法。
而朱雄英常常可以道出这个时代没有的见解和想法,让朱元璋惊喜不已。
“不错不错。”
“雄英你的这些见解都是从哪看到的?”
“你爷爷也算是读过不少书了,可你说的这些看法咱还从未见到过。”
在朱元璋看来。
只要是自己孙子提出的想法,那都是好的,不管多么超前,多么惊世骇俗。
当然啦,这些想法会不会实行那是另一回事了。
朱元璋虽然宠爱孙儿,也不会拿江山去做没把握的尝试。
至于皇位传到孙儿一辈他会怎么去折腾……
那他也管不到了,就由他去吧。
爷孙俩批阅了两个时辰的奏折,也不知怎么的,朱元璋在看到一则奏折之后,皱了皱眉,一副十分不悦的样子。
朱雄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主动开口问道:
“怎么了爷爷,可是有大事发生?”
朱元璋对自己孙子也不藏着掖着,将手中的奏折递了过去,说道:
“你看看这个。”
朱雄英拿来一看,奏折上先是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夸了一遍,然后在奏折的结尾才显露出真实意图……
想让朝廷重新开科取士,举办科举。
“这些读书人啊,就是死脑筋,我都在早朝里面说过无数次了,如今天下方定,科教不兴,现在不是开科举的好时机……”
“就算开科取士,取的也都是江南的士,朕的大明又不是只有半壁江山,总不能以江南一地的官员去管全国吧?”
“雄英,爷爷想听听你的看法。”
朱雄英想了想,道:
“科举制肯定是要恢复的,皇爷爷你在洪武三年不也亲口说过,‘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吗?科举选拔人才,总是比察举制要公正的。”
朱元璋大摇其头,说道:
“乖孙,你有所不知。”
“且不说科举中第大多是江南士子,就说洪武四年、洪武五年举办的两次科举。”
“所选出的那些进士,真正的人才又有几人?”
“当官之后,不思进取之人数不胜数,自身堕落,开始贪污之人也是大有人在……”
“咱就不懂……你说这科举到底哪里好了?还不如察举,好歹察举上来的人犯事了,咱可以搞连坐,察举他的官也得同罪。科举说的好听,都是天子门生……咱能有那种不知廉耻,只知道欺虐百姓的门生吗?”
朱雄英苦笑不得道:
“爷爷,孙儿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知道人不能因噎废食。”
“科举的确是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了,至少还可以往后延续千百年……或许后代名字方式会变,但科考几乎不能舞弊,人为影响的概率近乎没有,这样才可以测出士子们的真才实学。”
“再说了,当初开科取士是洪武四年和洪武五年,如今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了,这十年都过去了,天下安定已久,可以开科取士了……否则寒门士子该如何出头呢?”
朱元璋被朱雄英说得有些意动,思索一二又有些担忧道:
“可爷爷已经叫停科举十年了,若是贸然恢复,恐怕会有人反对啊……”
老朱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就是那些文人士子跟他扯皮。
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惩治贪官污吏,杀人如麻也不怕后人评说,凭得就是内心的底气。
咱杀的人都是乱臣贼子,都是贪官污吏,你们就算是圣人也没理由说咱吧?
但恢复科举又不一样了。
毕竟当初是朱元璋他自己亲口叫停科举的。
若是现在说恢复就恢复,不免会让人觉得这个君王喜欢朝令夕改,没有威信了。
朱雄英知道朱元璋在担心什么,于是故意说道:
“孙儿明白,爷爷你担忧的不无道理。”
“也是,这么多年都是察举荐官,那些文人士子早就紧紧的抱团在一起,举荐自己人总比空降一个天子门生好……虽地域不同,但利益相关的事,总是能让那些士子抛弃地域偏见,去对抗皇命的。”
朱雄英这番话,明面上是在说自己理解朱元璋的担忧。
实际上。
这是完完全全的激将。
简单地说,就是在告诉朱元璋:
你丫是不是怂了?怕了朝中那些士子抱团了?
要是换做他人说这话,估计老朱早就反应过来这是激将,然后将那人砍了。
可偏偏。
说这话的是他的大孙子。
老朱这脑袋也就转不过来弯了,一脸怒意道:
“对抗皇命?”
“谁敢?!”
“那些所谓文人士子,哪个的权势不是咱老朱家赏他们的?还对抗?”
“反了他们了!”
“朕说一他们敢说二试试?”
“朕明日就下旨,布告天下,重开科举……殿试时间,就定在三年之后!”
“乖孙儿,科举既是给大明选士,也是咱老朱家的大事,不出意外,这些选出来的进士,今后你和你爹都是要用的。”
“这事就让你爹,让太子去牵头办,你有时间也跟在后面学学,长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