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第 162 章
隆禧攒了一堆计划等着汇报,又不想去御书房和其他人一起,御书房的氛围太正经,不适合他发挥,他汇报工作要有长辈们在旁边陪着才行。
有长辈在旁边看着,他撒泼打滚才不会挨打。
臭小子的小算盘打的啪啪响,幸好皇帝不在这里,否则的话就算旁边又太皇太后拦着他也少不了一顿打。
太皇太后她们听完他的雄心壮志后笑成一团,她们不太清楚外面的情况,但是知道有名的戏班子演出一次有多贵,有时候遇到节日几家争起来,那价格更是能高到天上去。
大戏班子的报价高,连带着也养活了不少小戏班子,毕竟能传出名气的大戏班子只有那几个,可要听戏的却多的很,请不起大戏班子,小戏班子凑活凑活也能听。
但是吧,人都是心高气傲的,没几个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自己是被凑活的那个,小戏班子也有一颗混成大戏班子的野心。
隆禧回来之前仔细了解了一番各大戏班的运作方式,那些商人的脑子是真的好使,出资资助几个戏班子,培养几年之后就能赚钱,只要有耐心,再加上一点眼力,这生意绝对稳赚不赔。
商贾经商全国各地的跑,戏班子也会跟着他们到各地演出,这也是昆曲能火遍全国的原因之一。
听说苏州的戏园子就是这样产生的,最开始哪有什么戏园子,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唱戏,江南水乡嘛,最常见的就是那种摇摇晃晃的水上卷梢船。
直到商人发现其中的商机,这才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按那些徽商的说法,最开始并不是因为什么商机,他们单纯就是想养几个戏班子在宴客的时候充场面。
说他们附庸风雅也好难登大雅之堂也罢,左右没人敢在他们跟前这么说,结果一不小心,他们平时相聚的会馆戏园子就成了城里最繁华的地方。
商人啊,当然最擅长看到商机,之后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变成现在的样子了。
早些年的戏班子都是家养的戏班子,这些年戏馆戏园才发展起来,如今天下太平,正是百废待兴大展宏图的时候,不加把劲上进,等别人把肉吃光了他们连汤都喝不到。
纯亲王捏着拳头一脸正气,“太平来之不易,我辈当奋发图强。”
太后笑着拿手戳这臭小子的脑袋,“这种话留着去你三哥跟前说,在这儿说没有用。”
“有用有用。”隆禧笑的露出小虎牙,“额娘知道就等于三哥知道,还省得三哥听了觉得不好意思要揍人,在额娘跟前说再稳妥不过了。”
“逃滑。”太后笑骂一句,皇帝说小阿哥们学坏都是跟这小子学的是真的一点儿都不冤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是真真的不错。
隆禧:……
行吧,出门一趟回来,他已经不是宫里的小宝贝儿了。
新晋小可怜在慈宁宫陪长辈们说话顺带着蹭吃蹭喝,一直磨蹭到傍晚皇帝过来请安才停下伸向点心碟的手。
出门在外什么都好,就是有点想念宫里御厨做的饭菜和点心。
各地有各地的风味,偶尔尝尝鲜还行,一连让他吃几个月就不太行了,还是习惯的口味最好吃。
太后太妃们都觉得他在外面受了委屈,听他说外面怎么样怎么样的时候没什么感觉,投喂的时候更觉得孩子这次是真的遭了罪。
江南繁华,可南方那么大,也就只有江南那几座城繁华,其他地方穷山僻壤怕是连正经菜都做不出来几道,瞧把他们孩子给饿的。
隆禧很想说他真的没饿瘦,谁家饿瘦了还能有他这分量,除非他之前是个走路都走不动的大胖子。
康熙带着儿子们来到慈宁宫的时候,这边饭菜已经吃了两轮。
“小叔~~~”
“大侄子~~~”
“小叔~~~”
“二侄子~~~”
尾音九转十八弯,把康熙听的鸡皮疙瘩都冒出来了,“好好说话。”
“三哥~~~”隆禧揉揉吃撑了的肚子,咧嘴笑的更开心了,“吃了没?再来吃一顿吗?”
快来快来,他真的一口也吃不下去了。
臭弟弟让出位置乐呵呵招呼老哥坐过来,然后带着侄子们去门口消食,顺便给他们讲故事。
等他先排练一遍,正好里头的哥哥也闲下来了,到时候才是重头戏。
无良小叔一手一个大侄子,走到门口了才忽然想起来俩侄子应该也没吃饭,即将迈出去的脚离地好一会儿又默默换了方向,“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两个小的眼睛亮晶晶,异口同声喊道,“我们不饿,先说再吃饭。”
康熙:……
他是不是最近脾气好,一个二个的当他是透明人是吧?
“都给朕过来坐好!”
三个人齐齐绷紧身子,灰溜溜的回去坐好,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
只是少了一次演练的机会而已,不重要,他的口才那么好,不需要演练也能说服伟大的皇帝陛下。
算了,看在那么多年兄弟情的份儿上,还是等他吃完再说吧,不然他怕臭哥哥不吃饭也要追着他揍。
康熙:……
得,他就该吃过饭之后再过来。
太妃们在皇帝过来之前就结伴回了宁寿宫,这会儿慈宁宫人不多,康熙和两位太后说了会儿话,留俩小的在这里陪她们,然后提溜着臭弟弟回乾清宫。
慈宁宫不好动手,回乾清宫再说。
隆禧一边走一边看他哥的脸色,一直走到乾清宫门口也没从那张面无表情的脸上看出什么出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反正这是他亲哥,不管他搞出什么事儿,这条金大腿都不会放着他不管。
这糟心弟弟,一般人还真降不住。
乾清宫里好茶伺候,康熙抿了口水,不紧不慢开口,“徐旭龄说你在南边和商人走的近,怎么回事?”
“三哥消息灵通,弟弟佩服。”隆禧二话不说先恭维,扒拉着自己一路上准备的各种策划,找出要用的那个后刚想开口,就被他哥一个眼神给制止了。
行吧,不说话,反正他写的已经很清楚了。
隆禧坐在那里左看右看,喝了口杯子里的茶然后嫌弃的撇撇嘴,挪到旁边小声问道,“顾谙达,有没有山楂水,刚才吃撑了。”
“七爷稍等,马上让小厨房去煮。”顾问行应了一声,退出去吩咐了一句,然后回来陪无聊的小祖宗聊天。
他们皇上注重养生,吃饭从来只吃七分饱,乾清宫没有备着消食的东西的习惯,要山楂水得让小厨房现煮。
除了眼前这位爷,也没哪位敢在乾清宫那么自在。
隆禧不是个闲得住的,直接把写着他所有奇思妙想的小本本扔给他们家三哥,一边等山楂水一边和顾问行唠嗑。
出门一趟涨了不少见识,他现在天南海北的都能唠,要是不嫌他烦,他能不间歇的说上三天三夜。
可惜今天没逮着机会和侄子们说话,臭哥哥肯定是害怕他把小家伙们的心带野了才不让他们亲近,唉,真难办。
皇帝陛下很发愁,他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他把弟弟养的过于天真,之前那小子胡闹的时候也就算了,现在开始学着办差,更是让人一个脑袋两个大。
想法不错,就是可行性不强,朝廷内部的关系尚且还剪不断理还乱,他现在又要主动和各地商贾合作,这是嫌百姓被压榨的不够厉害?
良心这种好东西不是所有人都有,也就他那傻弟弟,别人说什么他都信,什么出钱出力回馈家乡百姓,这话他们说出口也不嫌臊得慌。
天底下要是那么多有良心的人,治国还会那么艰难?
闹呢?
隆禧正喝着甜丝丝的蜂蜜山楂茶,眼角余光瞥见他哥的表情不太对,立刻放下小碗开始讲解,“哥哥哥,这不是胡闹,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拿出来的对策,老徐大人和小曹听了都说好。”
康熙挑挑眉,“徐旭龄真觉得不错?”
隆禧顿了一下,“你怎么不问小曹是不是真的觉得不错?”
“因为小曹今天下午已经说过他觉得不靠谱,就是在你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怕打击到你的自信心。”康熙放下手里的东西,卖起小伙伴来毫不迟疑。
隆禧西子捧心靠在桌子旁边,“亏我还以为我们俩是伯牙子期,原来都是假的,小曹看上去浓眉大眼,怎么还学人家当两面人,哀大莫过于心死,啊,我不行了。”
康熙:……
这不比戏班子进宫搭台唱戏来的好看?
顾问行轻手轻脚出去,让里头伺候的人都去门口守着,房间里没有其他人看着,免得里头那位冷静下来不好意思。
隆禧哀哀戚戚演了一会儿,感慨长大了就这点不好,他要还是两三岁,现在就不是捧着心口在这里埋怨“负心人”,而是抱着他哥的大腿放肆撒泼。
这大概就是另类的不想长大吧,不能满地打滚儿的人生毫无意义。
长大成人的纯亲王压下满心的感慨,坐到他们家对面开始一本正经的讲道理,“此事说来话长,且听小弟慢慢道来。”
康熙抬手,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长话短说。”
隆禧:……
亲哥!这就是亲哥!
“长话短说就是,你明年要南巡,弟弟我要孝敬哥哥,提前帮你打通前路,省得一路颠簸再颠坏了皇上您那尊贵的龙体。”
康熙白了他一眼,“你哥我南巡最多就是跑到苏杭一带,跑不到广东。”
真以为他只是扫一眼没动脑子啊?
隆禧顿了一下,理不直气也壮,“顺便,不行吗?”
“行,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康熙耸耸肩,问道,“你知道官道是怎么修的吗?官府每年修缮官道和沿途驿站要花多少功夫吗?知道修路要征调多少民夫吗?知道曾经有多少次民乱是因为朝廷徭役太重引起的吗?”
隆禧点点头,巧了,他还真知道。
申请项目之前要做好准备,要是什么都不知道,那还申请什么项目,肯定妥妥的被打回来。
像他这样提前把所有的相关政策都查清楚,无论问什么都能对答如流的才是真正能申请下来项目的人。
官道,顾名思义,就是官方的道。
由官府负责管理和维修的驿站和路是“官路”,由民间士绅、商贾、或者当地官员自行筹钱修的路是“民路”。
寻常的路没那么讲究,只要能走就行,官道主要方便官府人员走动和运送物资,规格质量都有要求。
前朝在官道上设立水驿、马驿、递运所,各省还有急递铺,本朝基本继承了前朝的驿路体制,官道沿途的驿站都配备驿卒、驿马、驿船等人员设备,还能更换马匹和暂时住宿。
南南北北运送物资的重任之所以没有被停止海运所影响,很大一部分功劳都要归在他们发到的驿路体制上。
官道以京城为中心,分别到达各省的重要城池,这是驿路的干线,叫官马大路。从干线还有分达各地方城镇的路,是驿路的支线,叫官马支路。
各省省内的府州和府州、府州和县、县和县之间都设有铺,也就是急递铺,铺与铺之间的道路叫铺路,也在官道的范围之内。北方各省份铺路都是陆路,南方部分省份有陆铺也有水铺,那边水网发达,水路多很正常。
铺路实际是驿路的扩展部分,有时候同一个地方有铺也有驿,那么铺路和驿路就是重合的。有些只有驿路,有些只有铺路,像山多的地方,山路崎岖,基本都没有驿路全部是铺路。
反正都是官路,叫什么名字不重要,能走就行,一般人也不在乎自己走的路叫什么名字。
百姓可以走官道,不过在路上出现官员紧急出行或者运送粮银物资的时候,所有百姓都必须得避让,否则官府完全可以依照律令来问罪。
这年头没有水泥沥青,技术落后的很,修路并不是个轻松的活儿,而且官道有固定的尺寸要求,“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三级,每一级的标准都不一样。
早在秦朝,始皇帝就以咸阳为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官路系统,标准什么的也记载的清清楚楚,就拿驰道来说,路面有多宽,两侧路基有多高,路边的行道树几步一棵,供人歇息的亭子隔多久建一个,这些都有规定。
始皇帝已经干过的事情,发展到现在自然完全成了体系。
所谓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
以前建城的时候,九里的范围就要见到都城的四边,三个门走的人也不一样,男子走右门,女子走左门,中间的门允许车辆通过,这大概是最早的分流管理吧。
现在没那么讲究,主要是想讲究也讲究不起来,以前的城池只有九里,现在的城池九十里都打不住,再按照男子走右门女子走左门法子来分,估计城里没人敢出门了。
修路这事儿归工部管,一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城池里的大路基本就是用大石头平铺,城外的大部分路面则是用黄土夯实,有些地方还会用熟土和米浆把土再烧一遍,这样就不会长虫长草。
早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还是要追溯到秦朝,那时候的官道还有路轨。轨道用木头制成,主要是把马车的轮子卡在里面,可以让赶路的速度更快。
要是换成铁轨,再把拉车的马换成其他动力,那就是火车啊。
难怪始皇帝一统天下要“车同轨”,马车上路有路轨,这不统一标准还怎么走?
官道标准严格,普通的路却没那么多要求,基本都是在乡间或者村子到镇子之间,怎么方便怎么来,完全不在乎尺寸。
他这次出去路过了几个江西的城池,那边的官道好多都是石块、石条铺出来的,还有的直接就是山上的岩石自然形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官道最忌讳泥巴路,泥巴路晴天一地灰,雨天一泥浆,尤其那边山多,要是在泥浆里滑倒,后果不堪设想。
后世有红灯停绿灯行,这年头没有信号灯,却另有一套规章制度。
——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除了最前面的贱避贵,后面三个全看路人的良心。
毕竟对权贵不敬权贵可以出手教训,而路上遇到老人不让路,只要不造成严重的后果,估计连谴责的声音都没有。
不管怎么说,官道都得由官府来管,定时的修缮和看情况铺新路都是地方父母官要管的事情,这也是他们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
要不是没钱修,谁都想要这个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