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沦陷
神力没有消耗完毕,那么天兵对灭神军的战斗就几乎是碾压的。甘城的灭神军之前又冻饿了几天,等到天庭军队入城的时候,身体的力气已经被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因此,这场战斗对灭神军而言是十分艰苦的。主将李易知道是这样,陈十八知道是这样,刘狗子也知道是这样,但是他们不得不打。
当然可以选择撤退,可以选择避其锋芒,可是这次撤退了,下次呢?是否依然撤退?这次避开了,下次呢?依然避开吗?
撤退到哪里?避到何时?难道一直到燕北城吗?
所以,他们不能撤,起码不能一仗不打就撤。就算会损失惨重,就算会败,依然要打!
陈十八的小队出了隐蔽的房间,外面仿佛更冷,感觉只要不动,就马上会被冻成冰棍。
很快陈十八就看到几名天兵正在搜索,立即命令小队所有人连弩射击。事发突然,天兵措手不及,当场被射杀两人,射伤一人。被袭击的天兵立即醒悟过来,一道道水箭袭来,在灭神军小队身上留下一个个伤口,伤口的血还没流出来就被冰冻了。
天兵挥刀近身,将队人战在一处。刀光挥舞,灭神军小队很快便被斩杀,其中就包括小队长陈十八。
这样的战斗在各处上演着。有的小队被天兵发现,还没有发动突袭给天兵造成伤害,就被全部斩杀。有的小队足够幸运,袭击之后还能够逃出生天。
一个时辰后,李易下令撤退,再打下去就是单纯的送死,没有任何意义了。
李易带着成功逃出来的灭神军回到坝洲城,清点人数,十万大军损失过半。
李易双眼通红,来到魏里子面前,扑通一声单膝跪地,请求魏里子治罪。
魏里子扶他起来,给他换了保暖的衣服,并将火盆放到他的身边,这才让他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魏里子听完后,心生感慨,道:“你,并没有错。我灭神军成立以来,以灭神为宗旨。然而,神人相差何止千万里,我们要达到目标,就必须舍生忘死,以命换命。这才是我灭神军敢称灭神二字的原因。如果形势不利就退,灭神军就会失去锐气和勇气,就无法承担灭神的任务,我人国危矣。”
“所以,你这次虽然惨败,但也打出了灭神军的精神和勇气,你无错。下去休息吧,以后会有你报仇的机会。”
李易施礼退出去,只留下了魏里子一人。魏里子坐在座椅上,久久未动。
另一方面,弱水和冰寒也是一肚子火气,明明已经冰封甘城三天,明明已经将灭神军冻死无数,为什么城内的士兵没有撤离,甚至还敢打伏击?虽然歼灭了近五万灭神军,但是天兵也损失达七千人。
虽胜犹败!
孜城的战斗却与甘大不相同。兽部和瘟部领受任务后,没有派兵去攻城,也没有控制野兽攻城,表面上看没什么动作,到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战斗。
兽部控制了大量的老鼠、刺猬、小鸟等小型动物,瘟部则在这些动物身上布瘟,再将这些动物通过打洞、飞翔等方式送到城内,悄悄地传播着瘟疫。
灭神军知道面对的敌人是什么样的,因此立下了几条铁律:一是不得吃生食,所有食物包括水都必须煮熟才能吃;二是不能吃野物,必须保证粮仓的干净卫生;三是发动全城军民打老鼠灭虫蚁。
但是,瘟部的瘟疫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而兽部控制的小兽、小鸟又无法完全防备,灭神军最终还是中招了。
第一天,灭神军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第二天,出现了拉肚子、发烧等情况;第三天,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人数更多,很多出现了脱水和昏迷的情况。
孜城守将单品意识到这样下去恐怕连敌人面还没见到,自己就先垮了。于是,组织了尚有战力的士兵两万人,发起了一次主动攻击。但刚出城门便遭到了豺狼虎豹、蛇虫鼠蚁的攻击,还有瘟部天兵也趁乱放毒。
这次攻击很快就宣告失败,不得不退回城内。
单品看到这种情况,不得不在第四天晚上组织全部兵力撤退。
就这样,兽部与瘟部配合,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孜城。
回到坝洲城后,这部分灭神军并没有入城,而是在城外单独扎营,以免疫情传播。
魏里子派出医师过去医治,并以书信的形式了解了整个过程,
魏里子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五天时间内,两座城先后失陷。甘城灭神军损失五万,孜城灭神军虽然死亡不足一万,但全员暂时失去了战力。
十五万大军的损失,让魏里子头疼,更让他头疼的是兽部和瘟部合作所带来的威胁,那真的是悄无声息但生灵涂炭啊!这是瘟部,如果加上毒部呢?岂不是危害更加巨大?!
怎么办?魏里子目前也是毫无对策。
寻来吴起商量对策,吴起道:“对付瘟部和兽部的联合,最好的办法是围而烧之,即想办法将他们引到一个地方,然后四面放火,以火攻灭他们。”
魏里子道:“比较难。一是很难将他们聚集到一个陷阱内,二是东方天帝还有水部和冰部同行,完全可以让这两部灭火。”
吴起道:“那就是只能采取医学的方法,灭杀和治疗瘟疫,但这种方法只能守,不能攻,而且目前我军也没有这样的人才。”
魏里子叹息一声:“是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才啊。”
现阶段没有办法,魏里子只好通知灭神军各部,做好防御,同时派人到慕无疾处求援,希望慕无疾能够找到对付瘟部、兽部、毒部联合的方法。
兽部和瘟部夺取孜城后,主神将兽神和瘟君回大营复命。东方天帝大加褒扬。兵不血刃拿下城池,丝毫无损杀敌过万,这才是天兵对凡人军队的正确作战方式。
东方天帝一时间彻底找回了作为天帝的自信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