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赵武灵王 > 第1章 齐魏扣边

第1章 齐魏扣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一年,赵国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整个赵国是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

    此时的赵国,正是赵素侯当政时期。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会未雨绸缪,早早为即将到来的事做好准备。

    赵素侯如今所忧心的并不是这洪水的灾情,而是各诸侯国趁着赵国大灾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要知道赵国处于四战之国,周围强敌环绕。

    赵素侯十几天来,马不停蹄,带领一队骑兵,沿着赵国边境逐一视察,伺机窥探各国的动向。

    此时正是日落斜阳,大地昏黄之际,野草稀疏错落,洪水刚过,草木本该有的清新味,如今竟夹杂着些许水腥。

    不一会,便听得一阵马蹄声汹涌而来,声如雷鸣,不绝如缕。

    蹄音刚落,一支骑兵映入眼帘,为首的烈马,只见其前蹄腾空跃起,长嘶一声—

    像是要与天斗高,虽败而不失勇,余有千斤之力,狠狠砸向地面,其声戛然而止,真俊的一匹马儿!

    此马高约五尺有余,肤色黝黑发亮,可日行千里,是赵素侯多年前在与娄烦国的一次战斗中俘虏而来,被赵素侯赐名“追风”。

    但见那骑马之人,身长七尺八寸,剑眉入鬓,凤眼生威,乍一眼望去,便让人觉得他龙筋虎血,不怒自威。没错,此人正是赵国大王—赵素侯。

    “王兄,我们已深入中山国境内数十里,不可再往前行进了。”只见赵素侯左后方一人紧张说道。

    此人便是赵素侯的同胞兄弟赵成。

    要说这赵成,那可是数次救赵素侯于生死存亡之中。

    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赵素侯刚继位的时候,族人赵緤不服,带兵反叛,叛军浩浩荡荡杀向邯郸城,而邯郸城里又有不少支持赵緤的人,与他里应外合,形式发展到千钧一发的地步。

    眼看着哥哥赵素侯君位不保,公子成临危不乱,主动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迅速组织王宫卫队布防,同时对城内支持公子赵緤的民众晓以大义,又将那些不愿悔改的顽固分子当众处斩,这才稳定了邯郸城内的局势。待安定好了都城邯郸后,他主动请缨,带兵迎战赵緤,几番交战下来,赵緤败象显生,军心动摇,企图谈判。

    但赵成哪会给他机会,一鼓作气,直捣黄龙,赵緤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逃向韩国,寻求政治庇护,赵素侯这才顺利登上大位。

    而第二次力挽狂澜就是公子范叛乱,趁赵素侯远出代郡视察之际,趁机带兵攻打邯郸,更与逃到韩国的赵緤里应外合。

    形势再一次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如果邯郸被叛军拿下,那么远在代郡的赵素侯就会倒台。

    赵成再一次发挥了他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迅速组织抵抗,又从小道截断了叛军的粮草,只守不攻,等赵素侯从代郡回来,迅速组织反攻,与赵素侯一起前后夹击,将公子范擒获,于东市问斩。

    自此,赵素侯的君位更加稳固了。

    其实赵素侯从父亲赵成候手里接下来赵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因为就在两年前,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大将庞涓攻破,并被占领了两年才收复回来。

    赵素侯接下赵国后,与兄弟赵成一路扶持,披荆斩棘,才拼得了如今的局面。

    而赵成的出色能力以及忠心耿耿,深受哥哥赵素侯的赏识和依赖,被赵素侯封为国相,又封为安平君,与赵肃侯一起主政赵国。

    赵成一方面主持赵国的军政,另一方面也对赵国的朝政发挥着重要影响,可谓是如今赵国的二把手,名副其实的实权派。

    赵肃侯也知道就带这点兵力闯入中山国,实在莽撞,遂停下了脚步,向中山国方向望了一眼,叹了一口长气,说道:“中山国屡屡坏我赵国好事,寡人早想除掉他,只可惜齐国和燕国每每插手,寡人不能攻克他,每次想到这里,夜不能寐。”

    要说这中山国,他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白狄,在与晋国长达仅一百多年的大战中,胜负不分,这才逐渐站住脚跟,由一个叫中山武功的人建国。

    因城中有山,故因此,起名为中山国,但仅仅七年,就被魏国攻灭,辗转了二十年,在中山桓公的带领下,终于复国。

    中山桓公励精图治三十九年,使中山国一度成为可以和赵、魏、齐这样的老牌诸侯国相匹敌的中原强国。

    而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的南北部分分成了两半,首尾不能相顾,因此成为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赵素侯的爷爷赵敬候,曾两次倾全国之力攻打中山,但都没有取胜。

    在父亲赵成候时,更是输多赢少,面对中山国的越发强大,赵素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在此时,只见一支骑兵大队向赵素侯如风奔来,杀气逼人,动若雷霆。

    为首的一柄方天画戟,直冲出马儿一丈开外。

    左后方一把青龙偃月,迎风呼啸。

    其右后方则是一杆长枪,如离弦之箭,只待穿杨而过。

    可见其训练有素,实为精兵悍将。

    这伙骑兵大队正是中山国的纠察大队,中山国是一个游牧民族起家的国家,从这支骑兵身上便可端详出他们的骑术风采。

    “王兄速撤。”赵成紧张喊道。

    只见此时的赵肃侯,毫无一点惧色,冷哼一声道:“我乃一王,何惧一将。”

    赵肃侯正要拔剑,只听其右后方一个少年突然喊道:“父王,请允许儿臣取一贼将首级做个纪念。”

    这位少年,长得十分英俊,披盔戴甲,一副小身板竟是显得健壮无比,腰挎三尺剑,肩背射日弓,一张俊美清秀的脸上透着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没错,这就是赵素侯的儿子,名雍,即赵雍。

    还未等赵素侯发话,赵雍便已搭箭在弦。

    他目光如炬,目光落在了为首的一名骑兵身上。

    屏息凝气——

    此刻,时间犹如静止一般。

    良久,只听“嗖”的一声——

    为首的那名重骑应声从马上向后飞出数丈。

    赵素侯心中大喜,感叹儿子不仅箭法了得,其面对强敌而临危不乱的本事,更有一番大将风范,赵国有后。

    随后他利剑出鞘。

    一声“杀”字惊天动地,划破长空。

    数十铁骑迎头冲杀,面目无情,如死神降临,又如神兵天降。

    两军交锋,勇者无敌,赵王刀起头落

    仅一个回合,敌军已是横尸遍地,血肉横飞,溃不成军,敌军眼见不敌,紧急撤去……

    赵素侯还没有杀过瘾,正要追去,这时忽听一探马来报。

    “报,齐魏大军已越过我国边境,正向邯郸逼近。”

    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是心中一震。

    赵国不怕打仗,赵国人更不怕硬仗,但就是怕打不起。

    自赵国建国以来,几乎每年都在打,赵国四面强敌环伺,注定他是典型的四战之国。

    但即便再强大的国家,打仗打的久了,国力也会消耗殆尽。

    大家面面相觑,竟不知说些什么好,赵成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赵素侯挥手示意拦住。

    只见赵素侯缓缓说道:“该来的迟早都会来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随后赵素侯策马奔腾,回都城邯郸商议接下来的战事。

    齐魏联军逼近邯郸的消息没几日便传遍了整个赵国,作为赵国政治中心的邯郸城更是闹得人心惶惶,人人都面带惊恐和饱经风霜的无奈,只有邯郸城楼上旌旗翻卷,还保留着那股不服输的肃杀之气。

    朝堂之上,众大臣们已是炒作一团。

    每逢大战来临,朝堂上就战与不战总会分成两个派系,即主和派和主战派。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大家各说己见,由国君下达最终的决策。

    其实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能说明谁对谁错,一概而论,主和派并不是贪生怕死,有时候暂时的退步,反而会获得更长远的战略意义。

    例如,今年刚好粮食欠收,军粮不足,难以维持战争的需求,就会很容易导致战争不利,那退让一步,割让给地方一个城池,换来了暂时的和平,等明年收成好了,或着敌方遇到困难了,再去把割让走的土地要回来,这样也不算太亏,更何况,割让一部分土地,那么在这些地方驻防的军队就可以收缩回来,集中在一起,可以更有力地打击敌人。而事实上,每逢战争来临,基本上都是主和派占据着上风,因为没有人喜欢打仗,哪怕是国君;而主战派也并不都是武官,他们中间也有很多文官,他们都怀有一腔热血,保卫着先祖留下来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是粉身碎骨,飞蛾扑火,他们也不会后退半步,而是前仆后继,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保护国家的中流砥柱。

    “君上驾到。”

    随着宦者令一声高呼,众大臣瞬间鸦雀无声,自觉站成两队,左边是为武将,右边是为文臣。

    而这时,他们全部把目光投向了坐在王床上的赵素侯。

    “君上,齐魏小儿,趁我国洪灾之时,趁虚而入,端的是狼子野心,请君上下令,我愿领兵前往,迎战齐魏。”只见朝堂上一位武官从武将序列中站了出来,厉声说道。

    只见此人约莫四十多岁年龄,一脸络腮胡,穿着一身厚重的锁子甲,肩挂一件红色披风,端的是好不威武!

    而他就是赵国大将韩举,多年以来,跟随赵素侯南征北讨,履历战功,是赵国少有的能战敢战之将。

    “韩将军息怒,齐魏小儿,趁火打劫,确实为小人行径,但他们肯定有备而来,不可不防。”这时文官序列中站出一五旬老者,虽是上了年纪,可从他那有神而内敛的眼睛里,足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饱学之士。

    此人正是赵国副相大戌午。

    要说这位大戌午,也算得上是一位良相了,而赵素侯也一向能够听取他的建议,这主要还得从他那一次死谏说起。

    那一天,赵素侯像往常一样,带人去田猎,田猎算是赵素侯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了,按照赵国的规定,当田猎这一天,老百姓是不准到田间劳作的,一是为了国君的安全,这第二也是可以让国君尽情地在田野间狩猎,不被打扰。而赵素侯刚刚出了鹿门,就被大戌午拦住了,他冒死劝谏,不能打扰老百姓种地,如果在耕种季节错过了耕种期,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有收获,就会没有粮食吃,赵素侯被大戌午这一闹,瞬间影响了心情,提起马鞭就打在了他的身上,可大戌午非但没有退缩,更是上前一步,一把拽住了赵素侯的马绳,那一刻,赵素侯是一点玩的兴致也没有了,只好打道回府,回去后的赵素侯想要把他治罪,却在这一刻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气顿时消了一大半,事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老百姓道歉,更是把大戌午升到了副相的官职。只见大戌午又继续说道:“齐魏两国此次举兵入侵,其目的不言而喻,魏国是要夺回十几年前被我国夺走的城池守垣,齐国的目的是要夺回被我国占领的重邑高唐,如果把这两个地方还给他们,或许可以避免这一战。”

    大戌午这一番卖地求和的言论,一时间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顿时乱作一团,骂声一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