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唐:回到安史之乱当王爷 > 第99章 改革(二)

第99章 改革(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凤翔城外的军营,李倕秉烛挥毫,一边在脑子里回忆着未来军队的配置,一边在桌子大小的白纸上画着军队配置图。

    在未来,中国的军队编制是在三三制的基础上变革发展的,这对冷兵器时代的唐军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眼下没有工业支持,别说定装式的单发枪,就连火绳枪都还停留在纸面阶段。

    盲目采用三三制不现实。

    李倕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美军在二战时期的军队配置具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二战时期的美军一班十二人,三班为一排,三排加一个火器排为一个步兵连,三个步兵连加一个火器连加一个重装连为一个步兵营。

    他决定结合两个军队的优劣势,对手中的军队进行调整。

    每班十二人,照例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营,三营为一团,三团为一军,三军为一纵队,并且每个连装备五门火炮,营级部队配备三个骑兵连,侯吏改名为侦察兵,搭配飞奴配备到连级部队。

    负责思想工作的鬼面司必须配备到排级,勤务部队配备到连级部队。

    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李倕还要对军队的升迁制度进行改革。

    以前都是斩首越多功劳越大,现在他们已经进入火炮时代,无论是攻城还是野外作战,火炮加大型震天雷洗地之后敌军基本会失去战斗能力,斩首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必须加入文化知识和兵法的相关考核,从军中选拔、储备人才。

    在凤翔郡和军中同时设立学校,编写相关的课本,兵法的选择余地就太多了,而且还有现成的老师--名将李光弼和远在洛阳的郭子仪,以及负责后勤的王思礼。

    时间,李倕发现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朝廷那边暂时是稳住了,洛阳有郭子仪,就算史思明反叛也暂时过不来,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西边,不知道鸿胪寺少丞侩圣元怎么样了?

    根据侦察兵的回报,吐蕃方向暂时没有什么动作,没动作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万一他们的改革还没有完成,吐蕃的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新的军阵和打法尚未磨合,仓促上阵胜算不大。

    眼下吐蕃已经控制河西走廊,兵锋直指陇山、秦州,等他们先手不如自己先出招。

    放空秦州摆一个空城计,吸引吐蕃,然后将兵力埋伏在乌鼠山两侧,只要吐蕃军队从这里进来就将他们拦腰斩断。

    上次打败论芒松之后,吐蕃应该暂时不会这么快过来吧?

    李倕吃不准,刚要吩咐人传李光弼,就听营外禀报:“鬼面大将军李光弼求见。”

    “快请!”

    不等李光弼坐定,李倕把自己的担忧说了一遍,李光弼皱着眉头看着陇西地区的地图,他指着吐谷浑说。

    “殿下不必担心,末将听说过侩圣元,此人巧舌如簧,有雄辩之才,吐蕃没有动作极有可能在处理内部事务,据末将了解,吐蕃最重要的地区是他的南部地区。”

    李光弼指着藏南地区继续说:“此处水草肥美,耕种、放牧无一不可,吐蕃的粮草十有八九均来自此地,可惜山高路远,不利我军偷袭,只要攻下此地,吐蕃再无危胁。”

    藏南啊,李倕的思绪被拉回未来,不管在唐代还是未来,这块地方都是战略要地,控制这里不但能捏住吐蕃的命门还能南下威胁天竺。

    “殿下,我军何时对吐蕃发起进攻?”李光弼的话将李倕拉回现实。

    李倕摇摇头说:“眼下时机不对,没有消灭史思明,彻底控制朝堂,本王不放心远征。”

    他指着地图说:“你看,本王原本的计划是分三路进攻,先率领大军出兰州拿下河西走廊,一路继续往西,打通安西都护府,另外两路南下,本王亲自领兵进攻逻些牵制敌军主力,你领兵南下攻击藏南地区,就算拿不下藏南也要将那里变成焦土,让吐蕃十年之内无力再战。”

    ”可我军并不适应在吐蕃作战。”

    “本王早就料到,等军队和凤翔城完成改革,我们就开始高原训练,来来来,你看看本王对军队的改革。”

    李光弼看完李倕的军队布置图大吃一惊,这种配置闻所未闻,相比如今的军阵虽然机动性更高,但对士兵的要求也上了一个台阶。

    没有极强的执行力、理解力怕是会出大问题。

    李倕解释说:“这也是目前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本王决定在凤翔和军中开设学府,让士兵和城中百姓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定期举办运动会丰富大家的生活。”

    “运动会?”

    “马球、蹴鞠等,本王还要加入篮球、长跑、定向越野以及铁人三项、铁人十项全能等项目,胜利者除了有丰厚的奖金外还能帮他们提升在军中的官衔。”

    “在凤翔郡中更是要广开学府,教授知识,开民智为将来储备人才。”

    李光弼不住的点头:“殿下想得真远,末将必定全力支持。”

    第二天,李倕正式对赤水军开始改革,依照昨晚计划将赤水军变成赤水纵队,火炮、震天雷、床弩、云梯、冲车等一一配备到位。

    赤水军全力配合,最让李倕欣慰的,全军无一人离队,有些官职高的,李倕批准他们加入鬼面党。

    之后便是由赤水纵队作为例子,率先开始新一代的战术演练,尤其是步、炮、骑的协同作战,李倕的要求是,火炮和震天雷打击之后,骑兵能在最精确的时间切入战场,步兵紧随其后收拾残局。

    第二个关键的训练是以班为单位分散埋伏进攻,依靠侦察兵和飞奴保持各级部队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没有步话机和无线电的时代,这种做法在沟通效率上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军队。

    最后一个就是夜战,如何悄无声息的摸到敌军营地前,远程攻击之后立刻发动进攻,这一块需要严格训练的侦察兵和正规部队紧密配合。

    赤水纵队日复一日不停磨炼这些战术,一个月才算有所小成,李倕将他们交给李光弼和李嗣业,让他们继续监督训练,他自己则要进城会一会凤翔的大地主们。

    唐代初期,因为隋末的战乱人口损失严重,地多人少,朝廷决定分给年满十八岁的男子一百亩田地,其中八十亩属于口分田,相当于朝廷租给你的,除了年年交税外到了六十岁后是要还给朝廷的。

    另外二十亩是永业田,是朝廷赠送的,但这永业田是不允许随意买卖的,除非民户死亡或者家贫无以供葬者。

    一切看起来很美好,百姓满意朝廷也满意,随着大唐人口爆炸式的增长,人越来越多,田地越来越少,土地不够分了。

    但是朝廷的租庸调是按照定额收取的,你家有多少人就按多少收,不管后来的子孙有没有分到田地,就算地变少了税照交。

    寻常百姓哪受得了这个,明明自己家没有分到六百亩的地,却要按照这个来交税,一些底层贫民只能逃亡。

    还有一个历代封建王朝都避不开的问题,免课户和土地兼并。

    免课户就是取得功名或者出家后的人不用向朝廷交税,这些人手里有钱,底层百姓交不起税活不下去,只能冒着风险将手中的田地出售。

    这些人自然成了买家,大地主阶级在唐代中期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李倕还发现唐代百姓文化水平不高,加上交通不够便利,朝廷统计户籍的时候往往不及时等问题造成账籍疏漏,导致租庸调收上来的钱越来越少。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地方乱了,朝廷也乱了,原本的租庸调制度搞不下去了,朝廷又发明了两税制。

    说简单一点就是,朝廷要用多少钱就向全国摊派多少税,以及户籍自由流动,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这两者都是弊大于利,地方对百姓更是横征暴敛不说,土地肥沃的地方人越来越多,造成全国各地人口失衡。

    李倕管辖的凤翔地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凤翔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远离战乱,导致大批百姓往这里定居,百姓种地的钱基本都进了免课户的口袋。

    不解决他们,凤翔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李倕又不想学王莽,一刀切的将土地收归国有,这样做势必引起当地大地主阶级的反抗以及全国各地地主阶级的警惕,日后想要在其他地区扩大影响就难了。

    不过是人就有缺点、弱点,而且他要感谢李泌,这位大才早就看到这个问题,在他离开凤翔的日子里已经作了布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