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你让我缓缓
相比于大秦当年几千万人口来说,这也算是一番安慰,最终,黄芪才坦然接受一切。
不过,不能让他们进入下世界里过平静的生活,为此,黄芪感到有愧于娘家,有愧于两位哥哥。
十年前,得知大哥黄栌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子黄宣要来到下世界里时,这可把黄芪给高兴坏了。
虽然,此时的家里已经不富裕了,但每隔一段时间,请黄宣吃顿好吃的,还是没有问题。
而且自己也特别喜欢侄儿,经常就跑到黄宣家里,为他裁制衣服,洗衣做饭,甚至于打水这种粗活,也是自己做的多。
真正让黄宣明白一个词,叫做视若己出。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仅仅有两三年左右,有一次黄宣到家里吃饭,竟然被串门的大嫂白芷看上了,有意收为义子。
按理说,这与自己并不冲突,自己的侄子被当今王妃的妹妹,当朝医药司司长收为义子,这是好事。
所以,当时黄芪只是隐隐感到不妥,只不过,时间一长就感觉到有所悔恨。
前两三年,每逢节日里,黄宣总是到自己家里,与杜仲夫妇过起了三口之家的日子似的,但是自从认杜桂当义父后,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被人家两口子给包圆了。
再看看现如今的条件,自己断断不能与大哥大嫂一家相提并论。
地位,不如人家;财富;不比人家。
几年下来,黄芪算是心灰意冷,多了两个人,与自己抢着释放情满天下的舔犊之爱,终究,内心里还是特别的不好受。
当然,黄芪后来也学会了变通。
既然你包了节日,那我就专挑节日以外的日子,避其锋芒,表达情意,如此以来,心理上是有一点点好受。
所以,这每一次黄宣来到自己家里,黄芪真是恨不得把他含在嘴里,棒在手心里。
再一次,过起了幸福的三口之家,吃罢饭后,黄芪高高兴兴地收拾碗筷,前去洗刷。
留下杜仲与黄宣的时候,杜仲忽然想起了昨日夜里,自己接诊的那个特殊的病人。
就随口问道:“宣儿,这一次,上世界前来进行面试的守陵军将士,叫做什么明,你可否认识?”
身为医者,在下世界中也等同于平民百姓,不是朝臣,对于这些朝事原本不应知晓。
不过,因为杜仲的哥哥杜桂乃是医药司司长,因此,时不时的也能得到一些消息,因此,黄宣不走心地答道:
“认识,王决明。”
“嗯,那你们在上世界里同处两千多年,关系一定不错吧?”
杜仲一听说到是黄宣的旧识,心头一松,继续问道。
“一般吧,上世界里土地辽阔,况且,我们九千守陵军,除了一半驻扎在长安以外,另一半都分布在全国各地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圈子。
我和父亲、叔叔,许多的时候,都在南方的城市里生活,王决明则一直在长安。
对了,姑父是怎么知道他的?是不是见了我义父,从义父口中得知?”
听到姑父继续打听王决明,倒引起了黄宣的警觉。
“也是机缘凑巧罢了,昨日晚上,他生起病来,请我前去诊治,这才从府中奴婢处知晓。”
杜仲神情淡然道。
黄宣一听,立即来了精神:“生病?什么病?”
“和你当初刚来的时候一样,水土不服而已,一般情况下,凡是来到这里的人,都躲不过。”
哼,我还以为是什么大病呢?这种小病,姑父一出手,只怕一剂药喝下去,就已经恢复如初。
昨日晚上,按时间算,应该已经服下两剂,只怕王决明此时此刻,又活蹦乱跳的,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早知道的话,就阻止姑父,让他有些罪受才好,一匹草拟马瞬间飞过王决明的头上。
最好你王决明别再往宫中跑,别去骚扰公主就好。
“不过……”杜仲是吞吞吐吐,似乎有些话,想说却又没有说出来。
自宫中看到王决明跟着公主公子,去吃鱼的那一刻起,黄宣在心里,已经将王决明视为仇敌,水火不容。
因此,关于他的消息,黄宣自然是不肯放过,看到姑父话到嘴边却又咽下去,聪明的黄宣猜到了些什么,连忙再次说道:
“姑父,关于王决明,有什么事情,你尽管给我说,虽然我们在一起不太熟悉,但是,毕竟认识也有两千多年了,他如果有什么难处,理所应当,我也不会袖手旁观。”
“他倒是没有什么,最多三剂药喝下去,保管恢复健康。不过是……昨日夜里,与他切脉时,我发现,他……脉率过快。”
姑父终于说出了实情。
“脉率过快?什么意思?能有多快?”感觉到信息有了价值,黄宣是再次催促道。
听到黄宣急切的问话,杜仲不再犹豫,开口说出了实情以及自己的推断:
“当时,我与他脉诊时,发现他的脉率比我们长生人快有将近二十倍,也就是说,他不是长生人。”
“什么?”
听罢姑父的话语,原本盘坐在地上的黄宣,瞬间就突然蹦了起来。
如此大的动静,倒是把杜仲给吓了一大跳。
“宣儿,你没事吧?”
“没事,没事,我没事,姑父,你让我缓缓。”
黄宣没有再次坐下来,而是来来回回,在杜仲面前踱起步来。
时而拧眉沉思,时而拍拍额头,时而望向屋顶,时而低头犹豫。
良久,还是决定,再向杜仲讨教:“姑父,你对此有何看法?”
不知道什么情况,杜仲只好说道:
“按理说,我们长生人脉率都极度缓慢,大多都在十息两至到三至,而王决明的脉率,却与我们完全不同,反而和世间普通人一样,十息竟然达到五十至左右。
去除人在生病时,脉率可能加快的因素,我推断出,他平日里的脉率,十息在三十至以上。
而我们下世界里的人,有一半人,我都切过脉,几乎没有高过五至的。即便当年水土不服病大爆发的时候,最多也不高于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