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焚书坑儒
“跑啊!”看着凶神恶煞杀过来的朝鲜士兵,不管是读书人还是老百姓都下意识的选择了逃跑。
然而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哪里跑得过那些训练有素的朝鲜士兵。还没跑几步那些朝鲜士兵便虎入羊群冲进了人群之中。霎那间便掀起了血雨腥风。
朝鲜士兵们封锁城门,然后分成小队在大街上四处游荡,见到头戴方巾的人就二话不说兜头砍去。恐怖笼罩了整个朝鲜王城。
来自大明的文化传播使们看着这些丧心病狂的场面气奋不已,纷纷挺身表明身份而出。试图保护那些无辜的百姓。
然而他们的身份更本没有鸟用,河仑下令头戴方巾者格杀勿论,为的就是彻底清除他们。
只是这些家伙送上门来,让朝鲜士兵省下了去找他们的功夫。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全副武装的朝鲜士兵,那些文化传播使根本就没有反抗之力。
很快便被砍倒然后割掉头颅去领赏去了!
随着那些试图交涉的大明文化传播使被干净利落的砍掉了脑袋,所有人都意识到李芳远这个王八蛋疯了。
幸存下来的人们要么选择躲藏要么选择抵抗。大街上除了尸体就是四处寻找猎物的朝鲜士兵。
随着街道上的人越来越少,朝鲜士兵们开始挨家挨户的进行清查,按照河仑的命令那就是家中要是有一个汉字的话,那就全家屠灭!
他的目的很简单,既然你们不想学朝鲜文字想学的汉文。那就跟着你们的汉文去死吧!
秦始皇可以焚书坑儒,他河仑凭什么不可以?他深信只要自己下手够残忍够狠辣。哪怕自己战败被明朝给弄死了。朝鲜这片土地上,朝鲜人也永远无法再接纳害的他们家破人亡的汉文。
然而从古至今朝鲜上下全都在用汉文,哪怕后世南边那个地方身份证上的名字都必须用汉字来替代,倭国再怎么仇视中原,人家他们该用还是得用?也没有听说过要把他们文字中所有的汉字全都给取代掉。他们也没有这个打算是吧?
就他妈这块地方独树一帜,喜欢搞特殊,结果从古代遗址里挖掘出来的一没有一个人看懂。这他妈的都什么事嘛?
也正是因为汉字是朝鲜古代的官方文字,所以汉字在朝鲜民间非常的普及,就比如说对联和招牌,这俩玩意儿你不写汉字写什么?你说家有汉字者杀?那人们家中供奉的灵位该怎么算了?
不仅仅那些普通老百姓家中供,那些王公贵族难道不供吗?这他妈的是自己杀自己呀!你们疯了吧?河仑宣布这个命令,简直就是在宣布屠城。
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变成杀戮机器的朝鲜士兵们来说,他们才懒得管这场杀戮背后的原因,他们现在只想杀人然后掠夺财物。此时正是他们发大财的好时机。
之前从各地过来声援那些被捕读书人的学生和文化传播使。现如今被迫躲进民房如同一只只待宰羔羊浑身颤抖着乞求着奇迹发生。
而躲在城中的李詹听着院外那一声声惨叫,整个人脸色铁青。他万万没有想到李芳远这家伙居然这么的凶狠。连大明的官员都敢杀,而且杀起来毫无顾忌。
此时局势已经失控,之前河仑说只要家中有汉字的就杀,老百姓们立刻将家中所有有汉字的东西都丢了出去。希望能够躲过这一劫。
然而他们小瞧了朝鲜官兵的创造力,他们拿着收集起来的四书五经先是逼迫百姓交出财物,只要让他们满意他们就放百姓一马,
等老百姓们为了活命交出财物后,这些家伙就会将手中书扔到地上然后大开杀戒。当然这看心情。也有不少朝鲜兵讲信用。
然而这是刚开始才有的,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朝鲜士兵对手中收入不太满意。于是他们不再玩这种把戏。而是单刀直入的询问老百姓要钱还是要命。然后不管给不给钱直接就是一刀。
整个国都变成了人间炼狱,无数人都在咒骂李芳远疯了。
然而李芳远对此非常的淡定,此时的他正在做心理建设。等国都的事情结束后就准备迎击大明派过来的讨伐军,大明军队虽然强大,但远道而来己方以逸待劳还是有非常大的胜算。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国都以南十艘巨型飞艇正乘风破浪朝着国都杀来。
李芳远秘密召集禁卫军,清洗朝鲜读书人的消息并没有瞒过在朝鲜的锦衣卫,出于对朝鲜局势的重视,他们几乎是每一天都要向北平汇报情况。
信鸽都损失了上百只,好在有信鸽的帮助。朱高炽得到了朝鲜第一手消息。当他判断出李芳远要动手时,立刻讯速派出空降兵前去夺取朝鲜国都,然后配合朱能的部队镇压朝鲜的反抗力量。在要在朝鲜人面前扮演救世主。
在朝鲜的锦衣卫得到消息后,立刻做好了引导空降兵在朝鲜国都空降的准备。
此次空降指挥官是刘江,他是朱棣的爱将。在应天见识过空降兵威力的朱棣,在靖难结束后就下令扩大空降兵的规模。作为一个马上帝王他实在是抵挡不住空降一支精锐部队到敌人后方的诱惑。
所以作为朱棣爱将的刘江第一个被调进了空降兵部队。然后朱棣从全军抽调精兵强将来充实这支部队。虽然这看起来有架空朱高炽的意味,但朱高炽对此无所谓,而且他名义上还是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这些骄兵悍将们也没有胆子在他这个货真价实的太子前炸刺!
毕竟朱高炽是大明未来的继承人,而且跟着朱棣的老人都清楚,相比于朱高煦和朱高燧,朱高炽是他们三个之中野心最大也是最为疯狂的那一个。武将跟着他们不缺建功立业的机会。文官们也一样。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在应天很多心怀不轨的家伙想要撺掇朱高煦与朱高炽争一争。可朱高煦不为所动,那些燕藩老臣更是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