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新战略
这让蹇义以及和他过来谈判的人都觉得应天那一边已经大势已去。坐拥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还有地盘。可动员能力却远远不如北平这一府之地。
想到这里他们越来越悲观。燕军是越打越强大而他们却是越打越弱小。而看这个情况时间拖得越久。燕军的胜算也就越大。
再加上由于在战场上的连连失败。南方还有很多官员们也开始反思了起来。如果朱允炆不那么愚蠢不那么冲动。选择更加温和的方式来处理藩王,靖难之变到底会不会发生呢?
当然是不会,绝对不会!想着朱棣在靖难之变时对朝廷的妥协和忍让。众人不由自主的感叹,如果当时朱允炆稍微理智一些那么事情绝对不会变得如此的糟糕。
虽然这些官员被派过来谈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是边缘人物,且一直坐着冷板凳把他们派过来。并不指望他们能够起什么有用的作用,但他们好歹也是大明的官员。
能够坐在这个位置再怎么着也有点责任心。于是他们纷纷上书,向朱允炆汇报北平的实情,同时将自己在北平的所见所闻。写信告诉了自己的门生和故旧。
希望自己的那些门生和故旧能够对燕藩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而蹇义也一该之前默不作声的作风。直接了当的给朱允炆上书。告诉朱允炆再拖下去,燕藩的势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膨胀。
再拖下去也毫无意义。他请求朱允炆能够停止谈判。趁着现如今实力还优于燕藩。集中全部兵力对燕藩发起最后的进攻。
这一场攻势如果失败的话,那他们也只能躺平等死,这是他们现在已经唯一的机会。
蹇义的态度可以说得上异常激进,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随着南军对燕军屡战屡败,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
而且他这一把梭哈将手头上所有的机动力量拉去决战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疯狂。
所以朱允炆对于蹇义的建议只能束之高阁。要求蹇义再多争取一些时间。
就这样一来一回之间,三个月的时间一瞬而过,燕军已经早已恢复实力,战斗力也被朱棣调教到了最佳状态。
于是朱棣迅速的撕破脸皮。率先发起进攻。试图打乱南军的节奏。
建文三年六月,朱棣派李远受命领数千轻骑主动出击,通过伪装成南军士卒的方式,连续行军十一日至沛县,纵火烧毁南军辎重船数百艘,并在当地驻扎三日以示挑衅。盛庸派部将袁宇出击,被李远用诱敌伏击战术大败。
而随着双方彻底的撕破脸皮,两军的冲突也越发的激烈,两个月后,南军也开始集结部队对保定和通州发起了突袭行动。
然而朱棣反应迅速,南军针对保定和通州的行动并没有成功。虽然被朱棣打了一个九战九捷。但南军依然敢主动出击,这表明南军的实力正在恢复。
待到十一月时朱棣成功的击退了南军。班师回到北平。
双方开始舔食伤口,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由于冬天的到来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双方都不敢小瞧的敌人。
按照常理双方都会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进行修整和补充。
南军也是一样。由于平安一直在抱怨,前线南军的骑兵部队实在是太过于分散。每一支部队面对朱棣都无法取得兵力上的优势。
每一次跟朱棣打仗,都会被朱棣调动手下的骑兵以多打少。虽然南军的骑兵素质根本不弱于燕军,甚至有可能还强于燕军。但面对燕军绝对的兵力优势。
南军根本没法全力发挥出己方装备和素质上的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朱棣这家伙喜欢打运动战。手下几乎全是骑兵来去如风。而南军喜欢稳扎稳打喜欢用步骑结合的战术燕军交战。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南军根本没法抓住燕军的主力。而燕军事实上手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他想在哪里打他就在哪里打。南军也只能被动应付被动挨打。
所以要想应对这个问题。那就必须要组建与朱棣手下的骑兵相等规模甚至要远超出地的骑兵军团。以运动战击败运动战。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的基本朱棣。
平安的反馈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朱允炆也通过对前几次败仗的总结,也认识到了燕军之所以在这数十场战斗中屡战屡捷。所依仗的就是他们强大的机动性,经常对南军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也正是因为如此。由于太过于重视骑兵,朱棣手上缺乏用于攻坚的步兵。导致整场战打了快三年了。这整整三年中朱棣甚至没有拿下真定!
所以平安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朱允炆。所以朱允炆当即下令将前线所有的骑兵部队抽调给了平安以加强平安军的实力。好组织一个兵力远远超过燕军的骑兵打击军团。
他也清楚由于他把所有骑兵部队都交给了平安。山东那边的后勤补给线只能依靠步兵。而步兵的机动能力相对于骑兵那是差的离谱。虽然第一批仿制的自行车已经交付给了山东军区的部队。这可以有效的提高山东那边步兵的机动能力。
可问题是那些骑自行车的步兵。虽然机动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他们并不能像骑马一样。骑着自行车朝着敌人冲锋本质上还是步兵。
面对海量的燕军骑兵他们根本没法燕军进行对抗。所以必须增强山东地区的防御。
而朱允炆的解决方法是。组织一支新的淮安兵团。用来保卫山东的后勤补给线。同时随着平安的骑兵军团组建完成了,他们绝对会限制燕军的行动能力。
到那的时候朱棣光应对平安都来不及,他哪有时间哪有多余的兵力去袭击山东的水路补给线。
就算他暂时截断了山东的补给线。但平安的机动兵团在旁,就算是截断了补给线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占领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