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废品站的收藏
人都是贪心的,她现在有钱有空间有时间,碰到什么就想装什么,有一网打尽的心思。
这样显然是不可能的,她心里门清,遗憾只多不少。
二人站在房间里看了许久,但都没有动手打乱格局,李孟冬只拿了堆在一旁像柴火堆似的字画起来来看。
李孟冬看得入迷,陆景珩就不打扰她,拿起那些竹简接着看。
或许是竹简上的内容不够吸引人,陆景珩过了一会儿就出门去,不知道干什么。
等他在回来的时候,身后已经跟了一个人。
李孟冬抬眼看去,发现是一名步履蹒跚的老婆婆,面上布满了岁月的风霜。
老婆婆身上的衣服不算厚实,但整体还算干净,头发一丝不苟的梳在脑后,周身散发着一种书香气质。
看起来像后世几十年的大学里面,一位兢兢业业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授、老学者。
李孟冬赶紧放下手里的书,迎了出去,这位可能就是废品站的人了。
怪不得这里的书一捆一捆的看起来已经尽力的保护了。
老婆婆很好说话,三人聊了一会儿天之后,李孟冬终于把心里的疑惑解开了。
原来不是老婆婆一个人看着这么大一个废品站,跟她一起的还有她的老伴和儿子。
老婆婆的儿子参军丢了一只胳膊,老婆婆跟老伴前些年被打成臭老九,因为儿子退伍下来日子才好过了一点。
经过军队的安排,一家子在晋城看废品站,比在外面风餐露宿好的多。
至于在动荡年代之前,老婆婆家里干嘛的,她倒是没提,但是这也不重要,大半辈子的辛酸苦辣,眼看着就快过完了,倒也没必要计较了。
李孟冬和陆景珩沉默着听完,要是在之前李孟冬还会心生怜悯甚至同情。
但是在经历过几个月的穿书生活之后,她明白就是年代所致,大环境这样,老百姓也好过不到哪儿去。
老婆婆见李孟冬跟陆景珩二人沉默不言,自己倒是先笑了无所谓道:“活了大半辈子,什么事儿都看开了,倒是你们两个小年轻以后要好好的。”
说着,老婆婆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嗯,一定会的。”李孟冬是个捧场小能手,有她在的地方一定不会冷场。
果然听她保证,老婆婆开心起来,又拉着两人说了一堆话。
陆景珩并没有兴趣听这些家长里短,但是他的目光透过门窗看向被风雪掩埋的废品站,入目一切皆是荒凉。
或许这里的人很孤寂吧。
这么想着他倒是没了之前的不耐烦,目光一转看向和老婆婆聊得正欢的李孟冬。
她就像一颗小太阳似的,永远散发着温度,温暖着周围的一切,有她在的地方,所有的寒风都会退去。
老婆婆听说李孟冬是海城来的知青,目露向往,李孟冬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婆婆当年就是从海城来到晋城。
如今一去三四十年,早就回不去了,父母家人皆已不在。
陆景珩听着听着又走神了,最后干脆翻起竹简又继续看,正看的入迷就见李孟冬跟着老婆婆开开心心的往另一间屋子走去。
他赶紧放下竹简也跟过去。
正巧老婆婆的老伴也从废品站外面走了过来,老婆婆一见到老伴,拉着他到旁边一阵嘀嘀咕咕,然后又拉着李孟冬一起嘀嘀咕咕。
最后三人开开心心的选起了东西。
陆景珩:“……”
他打量了一下房间的格局,房间里放满了各种瓷器花瓶,茶壶杯具,各种屏风桌椅。
有些瓷器已经破碎不堪,有些磕坏了边边角角看起来残缺不全。
最后陆景珩的目光被堆了一片墙的屏风吸引了。
都是八扇十扇左右大的屏风折叠在一起,一层堆一层。
有些屏风立起来展示,上面画的花鸟图、仕女图,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李孟冬也被屏风吸引过去,走过去伸手摸了摸触感很好,在看上面画的是一幅山水图,恢宏大气。
“这是清代紫檀木的折屏。”老婆婆也跟着李孟冬走了过来,看着屏风眼露骄傲。
“清代的?紫檀木?”李孟冬一听震惊不已,这玩意儿要是放在现代,不说价值连城,但也能让一个普通家庭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对,就是清代,应该是清末。”老婆婆的老伴也出声道。
“那这个呢?”李孟冬又指了指旁边看起来更高级一点的屏风。
“这是明代黄花梨福禄寿十二扇屏风。”
李孟冬听到名字再仔细去辨认屏风上面的画,果然是福禄寿。
“这个呢?”
“这个是清代刺绣花鸟四折。”
居然是刺绣作品,李孟冬又凑近了看。
老婆婆为李孟冬一一解答疑惑。
李孟东边点头,心里边遗憾,看来是碰到识货的了,不像县城的废品站大爷看不出来什么是好东西,会把黄花梨木的家具卖去烧柴火。
看来是没有什么漏可以捡了。
倒也没什么,买点书回去也是好的,这晋城这边还有好几个废品站呢。
这些东西有人识货就不会被毁,也是件好事。
看完了老婆婆的收藏,李孟冬表示自己要买一点书回去,老婆婆点头,又带她来到另一间房间。
里面全是老婆婆平素整理下来的书籍,每次有人把书拉到废品站卖,老婆婆就会捡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有价值的书放到这个房间架子上。
长此以往已经堆积了一整间房的书籍。
李孟冬翻看一会儿,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东西。
这里居然有《永乐大典》的一部分书籍,《永乐大典》此明代集大成之书,流传到现代已经是很少一部分了,大部分都失传。
李孟冬拿起其中一本小册子看,发现是手抄版的,看起来已经有些年代了,但是被保护的很好。
上面的字体是小篆,可能是明清那位书生所抄写。
李孟冬放下《永乐大典》又继续看,发现老婆婆用一两个架子装满了医书。
从手写版毛笔字到民国时期印刷版,应有尽有。
还有一些活字印刷的明清小说、戏曲,简直就是艺术大杂烩。
每一本李孟冬都爱不释手,但是这些都被老婆婆保护的很好,倒也没必要夺人所爱。
废品在外面露天的废品堆被大雪掩埋,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被老婆婆捡到屋里的东西。
最后李孟冬打算买些瓷器去,还有最开始看的那间房间里的书画和书籍。
老婆婆表示竹简也可以买掉。
能买到竹简倒是在李孟冬的意料之外,但是依据老婆婆把他们放在第一间没有门的房子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对竹简和书画并没有太大兴趣。
书画和竹简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灰,但是另一间房里的屏风和瓷器却擦的油光瓦亮。
倒也能理解,之前李孟冬翻过那些书画,并没有什么大家之作,也没有什么传世之画,但是她买走之后好好保存,能在后世流传也是挺好的。
这样一想,此行不虚。
老婆婆听到李孟冬想买竹简和书画,大手一挥,表示她都可以带走。
还贴心的借了手推车给两人,最后走的时候,老婆婆送了李孟冬一个梅瓶和橄榄瓶,一套《寿世宝元》医书手抄版,还有一个铁杉木做的小狮子木雕和几个绘图鼻烟壶。
李孟冬推辞不了,最后又多买了一些书才回去,还挑了一些文科类书籍,最开心的是找到了一本英语词典。
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两人本来都要走出门了,李孟冬眼尖看到大门西侧有只呼呼大睡的胖狗,它旁边摆的食碗越看越眼熟。
李孟冬边走边看,都快走过了,眼神还留在狗碗上,侧着头去看。
“怎么了?”
陆景珩发现了他的目光也侧头去看,只见一只胖狗,睡得正香,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那个狗碗好像是哥窑的……”
“哥窑?”
陆景珩今天真是迷糊透了,他暗暗在心里下决心,以后一定要了解这些古董器具,不至于遇到的时候睁眼瞎。
“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哥窑胎多紫黑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
说到一半李孟冬见陆景珩的眉头越皱越紧,反应过来,陆景珩并不了解这方面的东西。
“嗯……大概看起来就像碎了一样,有很多纹路,喏,就像那个狗碗。”
“很值钱,非常非常值钱。”最后李孟冬直接往简单了说。
“值钱?”
陆景珩听到这话又看了看狗碗,为了看清楚甚至往前走了几步。
果然那狗碗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裂痕,但那裂痕好像只是装饰,并没有影响到使用。
那条黄白花斑的大胖狗在陆景珩靠近的时候已经醒了,现在害怕的缩到墙角,嘴里发出呜咽的威胁声。
“那把这个碗买走?”
陆景珩提议,反正已经买了不少东西了。
“今天算了。”李孟冬摇摇头,“明天来还推车的时候问问。”
“也有可能是假的,老婆婆对于瓷器有些造诣的。”
“嗯。”
两人推着一推车书招摇过市,过年嘛,街道上已经热闹好几天了,人只多不少。
坚难的推着车回到国营旅馆,李孟冬提议把东西堆到一楼墙角。
表示现在人烟冷清,就连国营旅馆的工作人员都不见了,非常的安全,并且也没人看得上这些废书废纸。
陆景珩当然是李孟冬说什么就怎么做,无所谓这些东西放哪儿,不见了又去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