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再议改革(二)
有孙承宗的大胆进言在前头,毕自严心里是有底的,知道这位陛下是有心想做出一番功绩的。
对于朱由检这个问题,毕自严以前是有详细考虑过的,在罢免回乡的这几年,毕自严还遍历附近的府县,对此有很深的研究。
没有直接回答措施,毕自严先是说起了问题。
“朝廷支出所占大额在于兵饷,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辽饷平均每年花费超过四百万两银子,而除辽饷外,其余各镇兵饷合计超过三百万两银子,二者相加超过七百万两。
朝廷岁入不过五百万两左右,除去兵饷,这笔钱还得供宫廷召买,支百官俸禄等等,还得留出部分备不时之需。
地方也是历年拖欠,几乎没有足额上交粮赋,仔细算来,每年出缺都接近二百万两。
如此一来每年都得拖欠兵饷,官兵因为无法足额领饷而心生埋怨。
而每亩加派辽饷九厘银,地方胥吏借机盘剥,严重的州县,百姓连地都不愿意种了,因为田亩所得还不够交赋。
此弊若是不除,迟早会拖垮朝廷。”
毕自严这番话一出,其余几人顿时都沉默下来,这个弊端是众人皆知的,若是朝廷没钱,有再多的想法也无济于事。
但有能力改变的不想改,想改变的又没有这个能力。
朱由检对此事早有预料,心里倒是没什么意外,难得毕自严愿意把这件事情如实说出来。
不过毕自严没有说出来的是,这几百万的兵饷支出,能够到大头兵手里的估计连四分之一都没有,其余的都喂饱了各级官僚和将领。
朱由检对此心知肚明,哪怕是面前这几位大臣,估计也没少收属下的孝敬。
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要办实事的人只能和光同尘,像海瑞一样的清官只会遭到上上下下的排挤。
改变只能从制度层面入手。
朱由检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毕爱卿说的问题,朕此前已经知晓一二。
朕认为不防进行专款专用,由京运的兵饷不再层层过手,派御史和官兵监督押到边镇,直接发到前线官兵的手里。
对于军屯、民运和盐引等,也可以派御史去监督查账,以减少贪墨的行为。”
在朱由检看来,这群言官自诩清廉,正好给他们安排一个活计,省得一天天的在朝堂上大放厥词,胡乱攀咬。
“专款专用?”
毕自严细细咀嚼了这个词,道:“陛下圣明,此举若是运用妥当,倒是不失为一条良策。”
袁可立笑道:“看来以后都察院可是有的忙了。”
乔允升也有想法,跟着道:“老臣认为,可以让刑部十三司一同负责这件事情,胆敢贪饷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朱由检满意道:“两位爱卿的提议甚好,朕认为确实应该如此。”
随后几人又将目光看向了毕自严,这位户部尚书说出了问题,肯定还有相应的后手。
沉思片刻后,毕自严道:“朝廷出额大于收支,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在于开源和节流。
臣认为可以增卖盐引,增加铸造钱币,清查不缴租的田亩,征收各项杂税等措施增加岁入,另外要裁减冗役,清查虚冒,减少各种大开大建的行为等办法来节约支出。
此外,还需结合方才孙大人所提议的重开考成法,严厉整治地方懒政怠政,实行‘一条鞭法’以来的积弊已经逐渐增多,需要严肃整顿地方对于税银随意加派的行为。”
朱由检听到后抚掌说好,心道毕自严眼光不错,点出了部分存在的问题,所提议的方法也很中肯,操作性很高。
但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火耗问题。
“朕听说碎银重铸成银锭会出现火耗,而地方上报一钱的火耗,加派在百姓身上却远不止这个数目,达到四五钱的比比皆是。
百姓承担田赋尚能糊口,但是这层层加派逼得百姓家破人亡,文忠公推行‘一条鞭法’本为良策,却变成了这些蠹吏变相捞钱的手段,火耗一事必须加以整改。”
对此事,毕自严脸上出现无奈之情,叹道:“此事朝廷也屡下禁令,但是效果甚微,哪怕是杀掉几个以示惩戒,但新上任的县令依然会重蹈覆辙,根本无法禁止这种行为。”
朱由检心里也清楚,想要完全禁止是做不到的,这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是地方官吏获得额外收入的办法。
换一个县令是不管用的,毕竟负责收缴的是下面的吏员,没有这批人也收不起来税。
不过朱由检有个设想,就是使用纸币来交税。
宋朝以前就这么干过,允许四川地区用纸币来交税。
朱由检查看过大明的纸币制造技术,大明宝钞的防伪功能是做得相当好的。
宝钞的制造原料是桑穰,就是桑树皮与树肉之间一层极薄的内皮,这种原料很难获得,而且基本都掌控在朝廷手里。
此外,宝钞采用了精湛的雕刻技术,正面盖有两方红色官印,一个是“大明宝钞之印”,另一个是“宝钞提举司印”。
背面也有两方印章,即红色官印“印造宝钞局印”和油墨印的钱币面额币值。
正背面的印章都有防伪暗记,民间是很难仿造的。
“朕欲仿照宝钞的样式制作银票,若是银票能作为交纳赋税的凭据,想必可以有效解决这个火耗的问题,而且银票便于携带,流通起来也比较方便。”
听到朱由检的这个提议,毕自严惊道:“陛下万万不可,这什么银票和宝钞一样,本质上都是一张纸,万一碰上了走火之类的灾遇,那这就损失大了。
况且现在宝钞基本上不管用,拿着一贯宝钞能买到的东西,根本比不过一贯银钱,在民间的接受度也不高,百姓都不喜欢使用。”
孙承宗也不赞臣跟这个提议,道:“毕尚书言之有理,此举牵扯甚广,陛下不可轻易行事,还是按照原先的办法,再慢慢改进比较妥当。”
袁可立等人也都不同意这个办法,认为风险太大。
对此朱由检也表示理解,大明宝钞不被接受是有原因的,因为太祖规定,只可以用金银换宝钞,而宝钞却换不了金银。
这就等于是用宝钞在打劫民间的财富,那些地主愿意接受才怪。
况且大明发行宝钞没有准备金,不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只管大肆印钞,导致通货膨胀过高,宝钞贬值严重,自然没人喜欢这纸一般的玩意儿。
但朱由检是深切知道纸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金属货币太沉了,不利于流通,而且也存在损耗失去成色的问题。
看来得给这几位大臣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朱由检拿过一张纸,写下了几串数字,道:“几位爱卿请看,朕以粮食为例,京师每年入漕粮四百万担左右。
假如每担价值宝钞一贯,但是朝廷印了八百万贯钞下去。
宝钞变多了,粮食没有变多,那就会造成每两贯钞才能买到一担粮食,粮价就会凭空涨了一倍。
粮食是一切的根本,粮价一涨,其他物品的价格就会跟着涨,这时候手里拿着宝钞却买不到东西,那自然没有人愿意使用宝钞。
但是假如朝廷只印了四百万贯钞呢?宝钞与粮食相等,依然是一贯宝钞一担粮食,这价格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毕自严在户部任职已久,对于数字很敏感,朱由检这么一描述,他就大抵明白了,道:“陛下的意思是,宝钞得根据需要来印,不能滥发?”
朱由检赞叹道:“没错,朕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发行宝钞得有凭据,以银子作为抵押物,根据户部银库里的存银,按一定的比例来印发,而且要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金银。
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回收折旧的宝钞,要保证宝钞在民间流通的数量始终与需要的量相当。”
说着说着,朱由检琢磨着是不是可以把银行给搞起来,要是操作得当,金融行业是妥妥的无本万利啊。
毕自严又听明白了,感叹道:“陛下真乃神人也,老臣算是服气了,若是能够实行此举,朝廷就牢牢地把天下之钱财都掌控在手里了。”
中央要是能够将财政大权捏在手里,哪里还需要担心地方尾大不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