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罢考?那就扩招!立马跪喊皇恩浩荡!
“没错,此旨当封还,请公公封还此旨!”
这时,又有一儒生附和起来,且还要求来传旨的内宦封还圣旨。
“请公公封还此旨!”
“请公公封还!”
一时,许多儒生都过来如此要求着。
这传旨的内宦不由得额头起了一层冷汗:“你们这些书生,不知道天高地厚也就罢了,何故要害咱家!也亏你们是读了书的,怎么竟要咱家一个内臣去封还圣旨!到底是你们糊涂,还是故意害咱家!不知道内廷没有封还圣旨的权力吗?!”
“真是莫名其妙!”
这内宦说着就丢下一句话,然后拿着诏旨走了。
而在场的儒生们则站在原地,盯着这内宦慌张而去的背影,一个个面上浮现出怒火难消的神情。
但凡有点眼力见的,都知道如今大明轻礼制秩序而重民族秩序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朝中大臣不赞成的几乎都选择了闭嘴,甚至有聪明的,还直接改口也支持起陈子壮的“尊明贬夷”的主张来。
如今还敢直接出言反对的也就多是年轻不谙世事的普通儒生,或者说不知道掩藏自己,乃至崇尚宁鸣而死也不愿不鸣而生的普通儒生。
当然,也有故意装傻而暗藏别样动机的人。
不过,虽然这些普通儒生个人势力有限,不足以改变朝廷的决定;但这些普通儒生的决心却很大。
此时,曹本荣见这内宦落荒而逃,不肯为他们封还圣旨,也就干脆直接再次敲响了登闻鼓,然后在敲了后,就对着宫阙高声喊道:“请陛下封还独尊汉民的诏旨!此非天子胸襟!”
“请陛下封还独尊汉民的诏旨!此非天子胸襟!”
“请陛下封还独尊汉民的诏旨!此非天子胸襟!”
“请陛下封还独尊汉民的诏旨!此非天子胸襟!”
……
其他在场的顽固儒生也都跟着呐喊起来。
天启在知道这一切后,沉下了脸,旋即命道:“传旨,朕拒绝封还!昔日秦皇为天下一统,尚要书同文;如今朕要开万世太平,亦当人同风!如果他们有胆逼宫,就长跪在宫门外受死!”
这里的风是指风俗,也意直文明,即汉风或明风之意。
没多久,就有内宦来向曹本荣等儒生宣达了此旨意。
曹本荣等儒生听后更为恼怒,他们虽然早就知道天子作风强势,手段狠辣,但此刻在亲自体验到后,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曹本荣等儒生此时真的很想大骂朱由校混账。
而在内宦宣达旨意后没多久,就有密集的脚步声传了来,然后就是一排排甲胄满身的人墙排山倒海一般朝这些儒生押了过来。
此刻,曹本荣等儒生也就更加切实地体验到君王真的不会对他们留半点情面。
来宣旨的内宦这时还是问了一句:“你们到底要不要走?”
“走就走!”
曹本荣选择了软话硬说,用最强硬的语气说出了最怂的内容,然后拱手而退。
其他儒生也纷纷跟着撤退。
没有一个真的要选择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拥有暴力的军队。
毕竟这些要维护儒家礼制秩序的儒生,虽然在维护儒家礼教上颇为卖力,但本质上还都是一群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连自己的利益都不敢舍弃,哪里还敢舍弃自己的生命,最多不过是嘴皮子硬一下而已,身体往往是最诚实的。
不过,他们也还是会给自己找补,而以此掩盖自己这个阶层,在强权霸权方面,渗透到骨子里的懦弱。
所以,曹本荣在离开宫城后,就对一干未散开的儒生们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得志存高远,与敌周旋,而从长计议也!另外,不宜逞匹夫之勇,而先坏了自己所恪守的规矩,毕竟我们要克己复礼,而所谓礼,就是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能有所坏也!而如今,既然君父不愿意提倡这样的礼,我们也不能自己不再遵守这样的礼,只能先独守起身,不与奸佞同流合污。”
说道这里,曹本荣就道:“故而,鄙人决定罢考!天启十一年的会试,吾不参加了!且闭门读书十载再说!”
“好一个闭门读书十载!曹君有此决心,弟自当效焉!吾亦决定罢考,这就收书还乡!”
“吾亦罢考!宁终老于山林,亦不愿背叛礼制!”
“那就都罢考,让那些想做禄蠹民贼之官的人去做!”
……
一时间,许多举人出身的儒生皆纷纷响应,表示要罢考。
很快,天启便通过锦衣卫得知,京城本来已因明年是会试与殿试年而客量爆满的各大酒楼客栈,一下子出现了大量退房的人。
连许多青楼的生意也一下子缩水不少。
“真有这么多人罢考?”
天启因而不由得问起了礼部尚书陈子壮。
陈子壮不得不如实回道:“会试报名的的确少了许多,看样子,要想让天下人一下子从重视伦理秩序转到文明秩序上来还很难,许多人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宁礼不下本国庶民也不能丧礼于外夷的层次,而不愿意承认所谓的同文同种即同胞的民族之思想。”
吏部尚书袁可立这时颇为忧虑地道:“眼下大明开边甚多,需要的官员数量与日俱增,一旦愿意入仕的士子数量不足,恐影响朝廷对外转移内患的方略!”
天启听后点了点头。
而张贵这时则说道:“不管这样的人有多少。反正现实是大明不缺做官的读书人。前元只允许让汉人做佐官,尚有不少士子腆着脸地游于权贵之门求官,何况如今呢?所以,以臣之见,也不必管有多少人罢考,朝廷这边继续举行考试就是,实在不行就把录取比例扩大,增加录取名额,一届录取进士直接增加到六百名,乃至八百名,还可以把三年一次变成一年一次,如此即便大部分士子都不愿意再做官,但哪怕只有一万士子想做官,也能满足朝廷对官僚的需求量。”
天启听后道:“这个办法好,名为示恩,实则是在以名利折其腰!就这么办,礼部部议一下,增加多少名额,然后把题本奏上来,待票拟批红后,就立即颁于天下!”
“遵旨!”
很快,礼部就部议出来,请朝廷将科举改成两年一次,且每次录取五百名。
本来张贵就是想将科举暂时改成两年一次,每次录取五百名左右的,如此比较符合眼下大明开边时所增加的官僚需求量。
但张贵知道文官们其实不怎么愿意让年轻的读书人轻易做官,进而获得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巴不得车门焊死,也就故意先把科举扩大名额和举办频率提得更夸张一些,这样文官们也就会折中一下,建言科举改为两年一次,每次进士名额增加到五百名左右,而达到张贵真正的目的。
不过,饶是如此,在科举进士名额增加乃至改为两年一次的旨意颁布后,还是在士林间引起了巨大反笑。
“此事,诸位仁兄怎么看?”
决定罢考的儒生张溥这时就因为这扩增科举进士名额的诏旨而问起了其他要罢考的儒生们。
“皇恩浩荡啊!”
而这时,曹本荣先跪在了地上,长叹了一声,接着就朝北而叩拜起来:“吾皇万岁!”
张溥等颇为意外地看向了曹本荣。
曹本荣则在这时走到外面喊道:“船家麻烦靠岸,吾要回京继续参考,以报吾皇恩德!”
------题外话------
今天在医院依旧只挤出两章的量,抱歉